刚刚过去的国庆中秋假期,南京市鼓楼区颐和路街区人气火爆。每天,数以万计的游客涌入这个街区,很多人将与“网红树”合影留念视为必打卡项目。高峰期,排队等位时长以小时计,游客聚集带来的出行不便和嘈杂声音让周边居民备受困扰。
如何在延续文旅热度的同时,让本地居民不再叫苦?网红打卡点有“硬币两面”,城市治理却不能做非此即彼的“单选题”。晚10点半后,禁止商拍,树下放置提示牌,公安、城管沿街巡逻劝离商拍团队……以这个国庆中秋假期为实验期,鼓楼区多部门合力摸索一条文旅流量与城市治理的双赢路径。


流量带来的“美丽烦恼”
颐和路火得出人意料,又暗藏逻辑。多年前的市政建设中,考虑到片区树木低矮茂密,且为了整体风貌协调,相关部门一改惯例,选用灯光昏黄、造型古朴的路灯;去年一次例行出新,将片区的鹅黄色外墙粉饰一新;颐和路11号院门前的一棵枫杨树,在修剪过后,其旁逸斜出的生长姿态更加明显……
多重因素加持,颐和路的拍照属性被网友无意间发掘,并逐渐走红。大家形象地称这棵树为“歪脖子树”,小红书平台上,它有专属词条,话题浏览量近90万,“颐和路”的浏览量则突破9400万。
早期个别博主打卡,引来游客和商拍团队扎堆。“去年起,我们开始陆续收到居民投诉,集中体现在夜间扰民、影响出行等。”宁海路街道颐和路社区主任曹霞介绍,颐和路11号周边涉及住户37户70人,平均年龄超50岁,又毗邻琅琊路小学、赤壁路小学,市民对环境的安静、安全需求迫切。
而人流高峰期的颐和路,短短240米内活跃着50余个商拍团队共200多人。白天,游客和摄影师时常横穿马路,在慢车道、人行道上摆造型、放器材、修照片。有居民反映,一些人甚至推开院落大门,在里面闲逛、换衣服。到了晚上,奔着夜景而来的游客比白天更多,甚至不少人专挑后半夜赶来。部分摄影师告诉记者,晚上是接单高峰,他们经常白天休息、夜里工作,甚至通宵忙到凌晨四五点。
这对周围居民带来的影响更甚。为了指挥马路对面的游客调整姿势,摄影师基本靠喊;此起彼伏的闪光灯,直接射向沿街窗户;网约车、共享单车随着人流到来,入夜后的颐和路变成“闹市”。
在“歪脖子树”对面的颐和路12号院,谢阿姨已住了20多年,她直言“被商拍折磨到无话可说”,“白天出门买菜,被挤到慢车道上走。晚上一直吵到次日凌晨三四点,又是闪光灯又是大声喊,我们根本睡不着。”
爆火的“商拍一条街”,成了矛盾高发区。鼓楼公安分局宁海路派出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截至9月30日,颐和路街面今年的相关警情有70多起,其中20余起为扰民,40余起是商拍团队纠纷。“多是为了抢位置、抢客源,一些团队甚至发生肢体冲突。”

两难背后的“灰色地带”
00后商拍摄影师孙浩(化名)很看重现在这份职业。去年,他辞掉“交完房租只够吃喝”的工作,自费学习摄影,又花了近两万元购置相机、镜头,干起商拍。
“一张照片标价20元,30%分给负责拉客的助理,还有吃饭、充电等开销,接一个100元的单,到手不到70元。”孙浩说,通宵拍照是常事,虽然累,但收入大幅增长。记者走访多位摄影师发现,他们大多数为全职从业者,少数是“白天上班、晚上兼职”,商拍是其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商拍为一部分人解决了就业、增加了收入,也带动了颐和路的旅游热度,其正面作用不可忽视。”宁海路街道办事处副主任章小勇认为,对商拍不宜一禁了之,但更不能任由其野蛮生长。“颐和路首先是公共道路,其次才是网红打卡点。保证交通安全、生活秩序,无可争议排在第一位。”
形成有效管理却并非易事。记者综合文旅、城管、市监、公安、司法等多部门人士意见发现,新兴的商拍行业尚处在监管“灰色地带”。
首先,颐和路不是封闭景区,没有管理机构,无法出台条例约束。其次,商拍属个人劳务服务行为,无需办理工商证照,不是经营主体。再者,对于占道现象,城管只有在责令改正未果后,才能处罚。最后,扰民行为存在“取证难”,且公安机关的执法权不能随意行使。
当然,禁止商拍并非没有“一劳永逸”的办法。“加装护栏、换装路灯,氛围感一破坏,人自然会少。”宁海路街道城市治理办公室负责人曲鲁宁话锋一转,“但把游客赶走,显然不是最优解。”
10月1日下午3点半,眼看涌入颐和路的游客越来越多,交警、公安、街道决定启动应急预案,对江苏路—牯岭路段进行临时交通管控。1个半小时后,人流量下降,该路段解除管控。得益于居民凭证通过等一系列配套办法的实施,其间没有居民投诉。整个假期,有4天因瞬时人流量高,该路段实行临时管控。

协同之后的长效长治
真正的压力在晚上。
10月4日晚9点半,宁海路街道执法中队队长杨爽带队,开始了当晚第一次劝导。一路望去,有的游客坐上路肩,有的摄影师把器材设备摆在人行道上,还有人高声聊天、隔着马路大声喧哗。杨爽一一劝阻,并提醒,10点半后禁止商拍。
这样的夜巡,每隔半小时就要进行一次。600米的江苏路—西康路段,杨爽一晚能走出2万步。在没有执法权的情况下,只能靠劝和疏。
晚上10点半后,队员们不得已用上“硬手段”——在外墙投射文明标语,并放置提示挡板。遇到偷偷举起相机的“游击队”,队员们打开执法夜灯,站在树下和他们“对峙”。

假期开始前,鼓楼区专门成立临时指挥中心,汇聚街道、交警、文旅、宣传、公安、城管、团委等多部门,共护片区安全有序。公安专门抽调警力支援,交给街道统一调配,联合夜巡成为常态。除定期机扫外,环卫部门增派人手,加大巡逻频次。大学生志愿者也加入进来,开展文明劝导。
杨爽更希望商拍整治能形成内生动力,实现长效长治。假期前夕的一次座谈会上,街道召集50余家商拍团队促膝长谈。会上,后者拿出一份拟定好的文明公约,包括对团队进行动态管理、配备统一工牌等。假期期间,有摄影师主动站出来,加入劝导队伍,“我们把自己管好,这份工作才能干得长久。”
一系列变化也在街区发生。为了方便摄影师户外如厕,小广场隐蔽处加装移动厕所;鉴于摄影器材不易携带,街道联合美团设立的储物柜已完成现场勘察;一些网友拍摄的夜巡视频帖,发在社交平台后,成为政策“传声筒”,夜拍游客少了,商拍扰民相应缓解。
宁海路街道宣传委员王妍期待,铺天盖地的聚光灯能从“歪脖子树”分散开去,去发现颐和路更多的美。“先锋书店、颐和公馆、马歇尔公馆、污水处理厂旧址,整个颐和路街区有太多建筑可以去看、去拍、去感受。如果只把这里当作‘出片式旅行’的一站,就不能体会鼓楼的美、南京的美。”王妍说。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董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