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少280万次接送、开放25家机关单位……“接娃大军”不堵了
2025-10-09 20:59  来源:交汇点新闻  作者:孙旭晖  
1

10月9日傍晚五点半,宿迁市实验学校门口的黄河路上,一辆辆私家车正有序驶入地下接送中心。

“以前接孩子,提前半小时来都找不到车位,现在手机App会引导我到指定泊位,孩子从专用通道出来,即停即走,整个过程不到一分钟,非常省心!”刚接上儿子的家长李先生对记者说。

宿迁拥有超154万辆机动车、108万名在校生,与大多数城市一样,面临课后服务与晚高峰时段重叠,如何能更好破解“晚高峰接娃”这个“世界级”难题。

对此,宿迁以一场系统性的治理变革作答,用物理、共治、长效三道“应用题”,交出了一份自己的答案:2024年以来,全市涉学涉校道路交通事故数下降12.6%,重大事故实现“零发生”。

问题一:破解“鬼探头”与“拥堵点”,让物理空间更安全高效?

“以前最怕‘鬼探头’,现在这条‘阶梯式’的停止线,让最里侧车道的司机也能看清蹿出来的孩子,我们家长安心多了。”一位家长的感慨,直指校园交通的第一个痛点:因设施不合理导致的安全风险和通行效率低下。

宿迁的答案,是用“绣花功夫”般的精细化改造,让道路本身“会说话”。

破解“鬼探头”:针对这一高发事故场景,交管部门创新施划“阶梯式”停止线,通过错落设置,为司机清出了一片宝贵的观察视野,从源头上消除视觉盲区。

破解“看不清”:在洪泽湖路,当行人踏上斑马线,地面内嵌的“小方砖”便会闪烁黄光,向后方车辆发出警示;与儿童身高相当的智能机器人“交通志愿者”则用语音和闪光提醒孩子们安全通行。

破解“拥堵点”:借鉴机场动线设计,在经开区第一实验学校等试点“地下接送中心”,实现人车分流、即停即走。数据显示,试点学校周边主要路口高峰通行效率提升了近15%。“这不光是建个停车场,而是把整个接送的逻辑理顺了,让空间和时间资源得到最高效的利用。”一位参与设计的交警说。

从一根线的巧思,到一个接送中心的系统设计,宿迁的实践证明:以人为本的物理改造,是解决安全与拥堵问题的最直接手段。

问题二:如何告别“交警独角戏”,把社会资源拧成一股绳?

“以前是交警在前面疏导,老师在校内着急,家长在路边抱怨。”这一场景,是校园交通治理的第二个痛点:管理责任过度集中,社会资源未能有效协同。

宿迁的答案,是构建“众人拾柴”的社会共治格局,让“旁观者”变为“参与者”。

破解“人力困局”:全面推行“警家校”护学机制。在全市515个护学岗上,由交警、学校教职工和家长志愿者组成的“护学大军”,取代了过去交警“单兵作战”的模式。“当家长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交通文明的共识就更容易形成。”宿迁市公安局交管支队秩序管理大队副大队长王伟深有感触。

破解“停车困局”:为解决停车难,交管部门不仅在路内施划了1250个限时车位,更协调了25家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在高峰时段“敞开大门”,免费共享停车位。

破解“运力困局”:为弥补公共交通不足,19条“定制公交”线路应运而生,为1740名学生提供“门到门”服务,共减少私家车接送280万次,校园周边主要路口通行效率提升近15%,有效缓解了学生上下学高峰期的交通压力。

从“交警独管”到“警家校”联动,再到“政企社”的广泛参与,宿迁的实践证明:打破部门壁垒,引导社会力量有序参与,是提升治理效能的关键路径。

问题三:长效治理的“总开关”是什么?

物理改造和协同共治固然有效,但如何将这些“点”上的成功经验,系统性地推广到全市967所中小学和幼儿园,确保其不是昙花一现的“盆景”,而是可持续的“风景线”?这指向了校园交通治理的第三个,也是最根本的问题:制度保障与战略定力。

宿迁的答案,是将校园安全从一个部门的“业务工作”,上升为市委市政府的“民生实事”,用顶层设计为长效治理提供根本保障。

从“零敲碎打”到“蓝图引领”:宿迁市公安交管部门提请市政府研究制定了《宿迁市“学校平安进出工程”实施意见》,将校园安全纳入未来三年的市政府民生实事项目。这意味着,这项工作有了明确的路线图、时间表和责任状。

从“一刀切”到“一校一策”:交管部门对全市967所学校进行地毯式摸排,全面掌握周边道路、交通流量、安全隐患等情况,建立“一校一档”,量身定制“一校一策”的精准解决方案。无论是城区学校还是农村学校,都能获得最适合自身的优化方案。

从“一次性投入”到“持续性投资”:真金白银的投入,是战略决心的最直接体现。仅2025年,宿迁就计划投入2900万元,对100所学校的周边设施进行升级改造。这种持续性的财政保障,确保了这场治理变革拥有充足的“燃料”。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孙旭晖 通讯员 张皓哲 张荃荃

标签:
责编:史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