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场上的课间操音乐、体育课口令……不管是老城区还是新城区,学校周边的居民常常有“甜蜜的烦恼”。如何破解这一普遍存在的“扰民”难题?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从南京市教育局获悉,目前,南京市已经完成了7所试点校的“静音操场”改造项目,今年12月之前还将继续完成另外4所试点学校的改造工作。如何通过技术创新与精细化设计,探索出一条校内清晰、校外宁静的和谐共存之道?一起来看看南京的探索——

据了解,目前已经完成改造的7所学校有:南京市共青团路小学、南京市鼓楼区第一中心小学、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新城小学怡康街分校、南京江北新区浦口实验小学万江分校、南京市洪武北路小学、南京市江宁开发区学校、南京市栖霞区丁家庄小学。“以前,操场噪声问题就像一根‘刺’,一头连着学生的正常教学需求,一头牵着周边居民的生活安宁,让我时常处在两难的境地。”提及改造前的状况,南京市鼓楼区第一中心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董富强这样说。

跟很多位于住宅区的学校情况“雷同”,鼓楼区第一中心小学地处闹市,操场三面紧邻小区,最近处距居民窗户仅1米左右。每周收到数封投诉信曾是常态,居民们抱怨音乐声、口令声影响休息。校方尝试调低音量,却又导致操场远端的学生听不清指令,影响了教学质量。

针对这一民生痛点,南京市经过深入调研,和各区教育部门一起选取了包括鼓楼区第一中心小学、洪武北路小学在内的7所噪声扰民问题尤为突出的学校,作为2025年暑期首批试点改造单位。
为此,南京引入“相控阵波束成形技术”。南京市教育技术装备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这项技术如同给声音装上了“方向盘”,通过智能算法协同多组扬声器,声波被精准聚焦投射到操场区域,就像手电筒光束般定向传播。这使得音箱能确保教学所需的清晰音量,而传到周边居民家中的声音则可低至日常交谈大小,从源头实现了精准控制。

据了解,此次是首次采用“量化仿真设计”理念。南京市教育技术装备中心项目团队将操场视为专业声学场所,对每所学校进行三维建模,并导入国际权威的EASE声学仿真软件,通过模拟预判工程效果,实现“设计即达标”。这一创新方法,不仅让设计的精准性大幅提升,使整体噪声控制能力提高五倍以上,还有效减少了约60%的现场调试工作量。


记者看到,在试点学校的操场围墙旁,还多了一块特殊的显示屏。它实时显示着操场上的噪声分贝值,让声音环境一目了然,可知、可感。

在被高楼环绕、声音反射严重的南京市洪武北路小学,老师们也纷纷表示,走至音箱背后围墙外,声音明显变小,而场内的清晰度却丝毫未减。“过去因为学校广播声音大,居民的投诉电话没少过,我们协调起来也头疼。”南京市玄武区北门桥社区主任黄滢坦言,“现在好了,校园里广播正常响,但小区里却安静多了。这个项目真是为学校和社区的和谐办了件实事。”

本学期,在7所学校试点的基础上,南京还将在共青团路中学、秦淮区一中心小学、马府街小学、溧水高级中学附属初级中学4所学校进行试点改造,12月底前完成改造任务。同时,南京也会逐步探索将此次试点经验提升为全市的设计规范,旨在将行之有效的经验固化下来,让更多的学校、社区受益。为高密度城市中,校园与社区的和谐共生提供相关探索经验。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葛灵丹
通讯员 宋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