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江东时评|整治职业背债,先管管网络“钓鱼帖”
2025-10-09 19:10  来源:交汇点新闻  作者:苏群超  
1

今年7月,金融监管总局发布风险提示,提醒公众警惕“职业背债”陷阱。然而,记者近日在多家社媒平台以“职业背债”为关键词检索发现,仍有不少帖文看似在说明背债风险,但发帖主体的账号名、所发布图片以及评论内容均暗示“有门路”。这些帖文的评论区里,不仅充斥着同质化的招募文案,还有很多账号留言称“想背”“拿钱回家躺平”。

这些精心设置的钓鱼帖虽然表示“想清楚再来”,主打“自愿”,但以退为进、自导自演的说辞不过拿捏了困顿者的心理,最终目的是诱惑其“出让”信用,利用“职业背债人”征信空白的条件骗取动辄上千万的贷款。而这极易使金融机构产生大量坏账、呆账,威胁国家金融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放任,只会让网络空间沦为狡猾掮客们的猎场。要对“职业背债”进行全链条打击,必须先斩断其前端招揽的线上渠道。治理明目张胆的钓鱼账号、钓鱼帖便是关键一刀。值得注意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互联网用户账号信息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网络平台具有承担信息内容管理的主体责任,可从现实来看,不少黑灰账号却逍遥法外,何故?

其一,不法中介利用平台审核机制弱点来规避监管。面对海量内容,平台首先利用算法进行文本关键词和固定图像识别初筛,有限的人工审核资源通常优先处理机器判定为高风险或用户举报集中的内容。因此,钓鱼帖利用平台鼓励的“正能量”内容,通过机器初审,再将真实的诱导信息则利用行业黑话“加密”,置于图片、评论区或私信等,这类隐蔽较深的账号就极易成为漏网之鱼。

其二,平台主体责任落实不够。部分平台主动监管意识淡漠,只有在收到明确举报和监管压力下,才会进行被动处理,甚至出于维护流量和用户活跃度的考虑,对这类查处难度大的行为选择性忽视,任由其蔓延。

因此,必须综合施策,让钓鱼帖无处遁形。一方面,应当提升平台审核能力,建立动态更新的“黑话”词库,训练AI模型识别其特有的“话术套路”,同时加强对账号异常行为链的分析,精准识别打击有组织的水军和掮客。另一方面,强化用户警示与参与,如用户搜索相关关键词或与可疑账号互动时,应主动弹出强风险提示,同时优化举报机制,设立专项入口并对有效举报予以激励。

信任不该被辜负,背锅也不应成常态。扒掉“职业背债”钓鱼帖的伪善马甲,有必要,也是挑战。这考验的不仅是技术能力,更是平台的社会责任与治理决心。

(苏群超)

标签:
责编:孟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