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最后一天,除了赶路,还要赶作业。一位家长向记者吐槽,家里小学生要完成一个英语视频作业,想帮着孩子一起做,自己又不会剪辑,眼看其他家长交出的作业水平不俗,询问之后才发现,不少家长都是在某宝请人“代工”,权衡之下这位家长只能效仿,最终花费150元完成了作业。
以英语视频展示城市形象,听起来颇具创意,也契合跨学科融合、素质教育培养的现代教育理念。然而,一个小学生,能否独立完成脚本撰写、镜头设计、英语配音、剪辑合成?答案显而易见。即便使用手机拍摄,对绝大多数学生而言,恐怕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可见,这项“学生作业”其实就是布置给家长的——要么家长亲自上阵,化身编导、摄像、剪辑;要么掏钱外包,购买“定制服务”。
这并非个例。很多家长都深有感触,一到假期,手工作业、PPT汇报、研学报告、节日手抄报、视频展示……越来越多标注“素质教育”的作业,正在成为检验家长“素质”的考题。网友调侃:“小时候自己写作业,长大了替孩子写作业,这批家长把作业的苦吃了两茬。”面对不能不做的作业,有才的家长亲自干,有钱的家长请人做,没时间没技能的家庭只能焦虑、应付甚至放弃。姑且不说作业是谁做的,会做视频就是有信息素养?能做手工就是创新能力强?如此线性思维的“素质作业”,不仅没有提升学生的素质能力,反而偏离了教育的本质,也破坏了教育应有的公平。
150元买份视频作业,能怪家长吗?自己不会做视频,花钱求助也是无奈之举。怪学校吗?学校也是落实上级单位要求。怪教育部门吗?教育部门也是秉持搞好素质教育的初衷。那应该怪谁?
面对荒诞现实,简单归咎于任何一方都失之偏颇。早在2021年,教育部就明确要求:“严禁给家长布置或变相布置作业,严禁要求家长批改作业。”此后多份文件反复强调权责边界。但政策落地时,却出现了“歪嘴和尚念歪经”,以“素质”之名行“增负”之实的“变相布置”屡见不鲜,“形式大于内容”的作业比比皆是,“创新作业类型”异化为“难度竞赛”,仿佛作业越复杂,素质教育成色越足。这种层层加码的执行偏差,让“双减”政策在末端打折,让制度善意异化为折腾家长的工具。
客观而言,学校和老师也并非刻意转嫁负担。在现行考核机制下,一张精美的手抄报、一个剪辑流畅的视频,往往更容易在检查中获得好评,在考核中拿到高分,如此状况下,老师只能默许甚至鼓励家长深度参与。此外,部分家长也存在“别人都做那么好,我的孩子不能落后”的心态。从淘宝买桑叶到请人剪视频,电商平台甚至形成“学生作业代做”的产业链。这种焦虑背后,是对“素质教育”的误读,最终只会陷入“越代做越依赖”的恶性循环。
学生作业如此“费家长”,到底有没有解?对学校而言,布置作业前应当评估一下,这项任务学生能否独立或在适度引导下完成?是否真正促进其能力发展?是否尊重个体差异?对家长而言,也不必盲目“内卷”。面对不合理作业,可透过家委会等渠道提出建议、推动改进,也要警惕“代劳即爱”的误区,陪伴孩子一起尝试、一起犯错、一起成长,而非替他完成一切。更重要的是,教育管理部门应加强监管指导,比如将作业合理性纳入督导评估,对变相转嫁负担的学校严肃通报,防止“素质作业”沦为形式主义的秀场。
教育的本质是唤醒成长,而非制造焦虑。这道关于作业的“考题”,终究要靠教育者回归初心才能答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