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国庆、中秋假期,江苏省无锡市探索推出百余项免费研学实践活动,深化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机制。

无锡市创新探索将科技、文化、历史等研学资源免费向未成年人开放,无论是少年宫的“仿生智创·未来启航”科技嘉年华,还是无锡博物院的“礼赞中国——立体拼图制作体验”,都能让青少年平等参与,确保每个孩子都能享有优质的社会实践资源,真正实现“人人可及”的教育公平。
研学资源的免费开放,将未成年人的学习场景从校园延伸至社会,使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拓宽知识维度,将“被动接受”的课堂知识转化为“主动探索”的实践能力。

家庭、学校、社会是未成年人成长的三大场域,家校社协同育人打破了三者的割裂状态。无锡市少年宫、博物院、图书馆等社会机构提供专业场馆与活动设计;家庭以亲子参与的形式深度介入;学校则在活动的宣传、组织与教育目标衔接上发挥作用。三方资源的整合,让科技体验、文化传承、亲子互动等活动不再是单一主体的“独角戏”,而是形成“资源互补、目标共通”的教育合力。
在期待更多地开放研学资源的同时,也期待研学资源供给的“广度”与“深度”再升级。例如,能有更多类型的研学资源免费开放,如聚焦人工智能、生态环保、职业体验等前沿领域,覆盖更多年龄层次,包括青少年职业探索、大龄学生的深度科研体验等。同时,提升专业性,例如邀请科研人员、非遗传承人等参与活动设计,让研学活动在“趣味性”之上,更具“学术性”与“传承性”。
研学活动与协同育人模式能否从“国庆中秋假期”的短期安排,转化为常态化的教育举措?各地可搭建线上反馈平台,让家长、学校能及时对研学活动提出建议,探索“学校预约—社会承接—家庭参与”的标准化流程,让协同育人从“假期联动”变为“日常机制”。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程晓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