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坐落于秦淮、建邺、雨花台三区交汇之处,南京赛虹桥街道地理位置得天独厚。这里不仅坐拥繁华的虹悦城商业综合体,更与中华门城楼、大报恩寺等地标名胜毗邻而居,尽显古今交融的独特魅力。
当传统底蕴遇上新消费浪潮,这片底蕴深厚的老商圈如何打破固有边界、激活消费潜能?赛虹桥街道的探索,从一场中秋市集的热闹开场,渐次铺展成一幅“场景、商圈、政策”协同发力的消费焕新图景。
市集造景,让“烟火气”裹着“文化味”
夜幕低垂,南京虹悦城大拇指广场霓虹闪烁。这个国庆中秋假期,“桥下有YUE·一π即合”2025赛虹桥中秋市集在此亮相。不同于传统摆摊,这是赛虹桥街道以多业态融合推动消费焕新的一次重要实践,既让市民在节日的烟火气中感受温暖,也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微引擎”。


市集的创新之处,远不止于商品售卖,更在于对体验感的营造。以美食区为例,此次虹悦城的美食门店亦同步参与出摊,不少摊主以免费试吃、特色小样为引,将摊位打造成门店的引流入口。消费者尝鲜后若被口味吸引,便自然转化为商场门店的复购客群,完成从“市集流量”到“门店销量”的转化。更具巧思的是,许多食品中融入了中秋“圆”形意象,寓意团圆,将味觉消费升华为连接情感的文化消费。
文化元素的深度渗透,更让市集从单纯的消费场所,升级为鲜活的文化传播平台。在“回艺”摊位,非遗化身为潮玩,走马灯、南京泥人、猴加官等潮玩产品吸引众多目光。“我们已成功孵化近10个非遗IP潮玩系列,开发20余款手作材料包,并推出近百种非遗主题文创产品,以青春设计重塑传统,深受当代年轻群体的青睐与推崇。”南京回艺文旅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黄美峰介绍。消费者在市集产生兴趣后,更可前往门店亲手体验泥彩塑制作。这种深度互动,让传统文化化为可感知、可参与、可带走的记忆,真正融入当代生活。


而市集的主题演出,更是江苏省2025“茉莉花开”文艺直通车与南京“茉莉花开·与宁共赏”行动的基层生动实践。现场,南京知名街头乐队“无限日记”带来了“花好月圆”主题音乐演出,他们以改装汽车为流动舞台,即便没有繁复的舞美布景,仍在迷人的灯光与专业的音响中,营造出充满感染力的街头艺术现场。这种既接地气又专业的呈现,让高雅艺术融入市井烟火,使市民在逛街购物时就能免费享受高质量演出,真正实现了文化惠民的“最后一公里”。


不止于此,多元业态在此交织碰撞,共同搭建起一个充满活力的消费生态圈:依托今夏“苏超”热度,体育互动板块通过趣味游戏、周边产品售卖,将体育IP流量导入市集;二手交易板块以绿色消费为理念,将闲置物品交易转化为新消费场景;就业板块则让招聘走进人群,在轻松互动中链接机会……这些业态相互补充、形成共振,不仅丰富了市民的消费选择,更将国潮经济、夜间经济、外摆经济、二手经济等新兴消费模式集中“落地开花”,为区域经济注入了蓬勃活力。

作为焕新老商圈的一次鲜活实践,此次市集的价值远不止于三天的热闹与销售额,更是居民消费信心的提振与商业生态的优化,切实推动了区域消费能级持续跃升。眼前这份烟火气,已切实转化为增长力;而这一创新模式,更将作为新的支点,持续撬动老商圈的无限可能。
商圈焕新,让“老地标”留住“新客群”
市集的短期热度,需要长效的商圈升级做支撑。赛虹桥街道的破局思路,聚焦“老载体”的“新表达”——从虹悦城的业态调整,到老旧厂区的改造重生,每一步都瞄准“青年消费”这个核心。

作为街道内的老牌商业综合体,虹悦城近年精准“讨好”年轻客群:一楼引入国内头部新能源汽车旗舰展厅;扩大餐饮区、引进网红品牌,负一楼不断丰富茶饮、咖啡、中西式简餐,让“逛吃”更便捷;更定期举办街舞大赛、亲子运动会、舞台剧表演,把商场从“购物场所”变成“社交空间”。
在今年虹悦城13周年庆中,举办明星应援派对与打造多元互动环节,成为这一老牌商业综合体吸引青年客流的重要举措。在商场中打造明星“痛楼”打卡点位,设置拍照框、人形立牌、签到墙等,为粉丝创造全方位的沉浸式体验,将明星效应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消费动能,在提升了商场人气的同时,更深化了与年轻客群的情感链接,让商业空间从单纯的购物场所转型为情感连接与体验共创的平台。
与此同时,另一个“焕新样本”正在酝酿:南京玻璃纤维研究设计院老旧厂区更新改造工程于今年6月底启动,预计将于2026年中旬开放。未来这里将变身为一个集产业、体验、消费于一体的多元业态融合空间。据赛虹桥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未来园区不仅将吸引优质企业入驻,还将重点引入体验类首店、网红餐饮等业态,并精心策划文创市集、快闪店、主题展览和潮流发布会等活动,旨在吸引广大潮流青年及数智文创者前来互动体验,从而激发更多创意火花,促进消费升级。
政策托底,让“好服务”撬动“大发展”
无论是市集的创新实践,还是商圈的持续进化,赛虹桥街道消费能级的持续跃升,离不开“政策土壤”的悉心滋养。从省级政策搭框架,到基层落实见实效,“上下联动”的赋能闭环在此形成。
作为经济大省与消费大省,江苏自2021年开始,全省商务系统多措并举打造“苏新消费”品牌,开展“苏新消费”四季系列主题促消费活动,推动消费市场回升向好。今年6月,江苏省市场监管局会同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信厅、省商务厅、省文旅厅等20个相关部门,联合发布《江苏省实施优化消费环境三年行动若干措施》,提出实施五大行动共62条具体举措,着力为消费者打造更安全、便捷、舒适的消费环境。
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在基层有了生动实践。近年来,赛虹桥街道积极落实相关政策,以精准政策引导为区域消费赋能,既回应群众日益多元的个性化消费需求,更为新品牌、新产品、新业态在辖区内扎根壮大筑牢根基。

茶饮品牌“马伍旺”的成长轨迹,正是政策赋能的鲜活例证。其首家门店便诞生于赛虹桥街道,2022年品牌初现热度时,街道便主动介入、精准施策,不仅指导企业规范运营标准,更协助搭建自有供应链,全程护航品牌从“出圈”到“稳健”的成长。如今,“马伍旺”不仅收获消费者广泛认可,更为区域商圈摆脱同质化竞争、实现差异化突围带来了新机遇。
政策赋能不止于商业,更延伸到民生领域。街道地处三区交界,虹悦城商业体与美团、饿了么雨花站点汇聚于此,是外卖骑手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集中地。为了提供更好的服务,街道在虹悦城商圈周边打造“彩虹阵”便民服务驿站,内部配备自助药箱、共享充电、应急雨具等12类便民设施,既是24小时智能驿站,也是技能培训中心、法律援助站,日均服务超过100人次。以此为阵地,街道同步开展“四季关爱”行动,暨春季“焕新计划”提供免费体检,夏季“清凉补给站”发放防暑包,秋季“求学护航”助力子女教育,冬季“暖蜂厨房”供应热饮简餐,持续织密新就业群体的服务保障网。

当“烟火气”升腾于精心设计的场景,当文化味渗透进商业肌理,当基层治理转化为惠民实效,赛虹桥街道正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融合发展之路。它证明,只要找准民生需求与经济发展的结合点,用足场景、文化、政策“三股力”,就能在方寸街巷间,撬动更大的发展空间,书写新时代的“赛虹故事”。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国亚妮/文 邓宇轩/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