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听·见|“奇思妙想的小羊”何以引发共鸣?
2025-09-30 22:06  来源:交汇点新闻  作者:苑青青  
1

“我不是牛马,我是奇思妙想聪明的小羊!”近日,话题#奇思妙想的小羊#冲上各大社交媒体平台热搜榜。这句源自2011年的动画配乐不禁让人感叹:时间是个轮回!那群曾经守在屏幕前看《喜羊羊与灰太狼》的孩子们,正哼着熟悉的旋律,自喻“小羊”诉说自己长大后的境况。

打开“奇思妙想的小羊”词条,有人分享独立生活后的各种“第一次”,有人从工作日常里的点滴突破点赞,有人甚至将好好吃饭纳入范畴。一段段自我“夸夸文”,看似是对“奇思妙想”的夸张诠释,实际上却是一种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看,我也是有闪光点,我超级厉害的!”细细读来,字里行间蕴藏着的,既是对童年时光的温情追忆,更是一份份勇往直前、不怕困难的逐梦初心。

“小羊”文学何以引发共鸣?

且不论小羊们晒出的“成绩”大小,光这股积极的劲就值得点赞。反观这几年兴起的“牛马”文学、“鼠鼠”文学、“吗喽”文学,无一不是消极表达或自我矮化。相较之下,“小羊”系列视频,似乎是有意识的“心理对抗”,处处透着积极乐观。从这一方面来讲,这种由“自嘲”走向“自夸”的变化,折射出部分年轻人正在有意识地从“羡慕别人”转向“认可自己”。

作为一种情感载体,“小羊”是一个承载集体记忆的符号,也是一扇表达自我期待的窗口。透过这扇窗,我们看到,“成功”不再局限于财富积累、职位晋升等普遍叙事,个体生活中的点滴进步也是生命中值得标记的“闪光点”。当这些“闪光点”在互联网上交织,就成了一张对抗内耗和焦虑的盾牌,让每个人都能在其中看到自己的优点、找到前进的力量。

眼下,“小羊”群体还在壮大。不过,值得警惕的是,伴随着“小羊”文学热度的上涨,一些异化版本开始出现。比如,“躺着刷了一天手机,我好厉害”,“今天上班的时候,我摸鱼了3小时”,等等。不论从哪个角度去寻找这些话里的“闪光点”,都找不到其对微小进步的自我肯定,全然是对惰性行为的盲目吹捧。这种无意义的狂欢,正在消解“小羊”所承载的积极价值。

流量逻辑之下,我们需要认清“小羊”精神的真正内涵,即它不是对不劳而获的肯定,也不是毫无原则的自我吹捧,而是遇到艰难险阻仍心怀热爱奔向美好的自信姿态。从这一层面来讲,真正有奇思妙想的“小羊”,不仅不会被眼前的困难打倒,更不会在流量浪潮中迷失方向。

毋庸置疑,流量时代的泥沙俱下,带来了各种变味解读,但应当看到,“小羊”文学,是当代年轻人对童年初心的一次回望,因为那些用真诚书写的小羊故事,切切实实地让人看到了一个个有血有肉、有挣扎有成长的鲜活个体。

撇去浮沫留下精华,我们不难发现,“小羊”文学为我们在“内卷”与“躺平”之间做出了更好的抉择,那就是勇往直前、勇敢做自己。这勇敢,不是无所畏惧,而是带着积极的心态去生活,是一种与世界温柔相处的自洽。它就像网络上所说的“人生顶级心态”:“我的人生没有失败,因为我要么成功,要么成长。”

(苑青青)

标签:
责编:严红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