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区域创新能力保持全国第二,透过成绩单看江苏创新活力
2025-09-27 21:18  来源:交汇点新闻  作者:徐冠英  
1

927日,区域创新能力“年度大考”成绩揭晓——《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5》在北京发布。这份报告显示,江苏创新能力在去年跃升一位、排名第二的基础上延续领先优势,保持全国第二,且缩小与榜首广东的差距。

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已连续发布25年,为观察、考量不同区域的创新水平和特点提供权威科学的依据,受到各地政府、各界人士广泛关注。

江苏成绩单上的凝练数据,能还原出一幅怎样的创新图景?

创新能力全面均衡

区域创新能力评价设置知识创造、知识获取、企业创新、创新环境、创新绩效等5个一级指标,江苏是全国唯一5个指标得分均高于50分的省(市、区),意味着创新能力全面均衡。

全面均衡,得益于江苏长期以来攒下的“好底子”。科教资源丰富,科研人员超过120万人,高等院校多达175所;产业基础坚实,制造业增加值占全国14.1%、全球4.2%;高新区实力强,现有61家省级以上高新区,其中18家为国家高新区,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提供沃土。

全面均衡,离不开江苏在“四链融合”上的不懈努力。例如,自2023年起连续3年举办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对接会,实施科技金融服务高新区高质量发展行动,完善长期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的支持政策,推广企业“苏创积分贷”、科技创新担保计划等。

与榜首差距缩小,体现江苏在“高位”上进一步增长。从具体指标看,主要是创新绩效方面作出贡献。

创新绩效,衡量创新对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效益。这方面的基础指标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研发活动的企业数、科技企业孵化器数量等均排全国第一位。

江苏的科技企业孵化器,特别是其中的标杆孵化器,有效推动独角兽、瞪羚等高成长性企业的培育。首批32家标杆孵化器孵化培育的6000余家企业中,科技型中小企业及高新技术企业占40%;专精特新企业200余家、独角兽及瞪羚企业近200家、上市(挂牌)企业90家。

一家家企业的发展故事,佐证江苏创新绩效之优。追觅科技(苏州)有限公司旗下产品覆盖100余个国家和地区,在全球市场累计服务3000多万家庭。记者获悉,2015年起该公司初创团队便在智能算法、运动控制等领域持续投入研发,逐步形成核心技术壁垒。至今年6月底,追觅科技全球申请专利6379件,已获授权专利3155件。

企业创新指标得分,江苏连续9年保持全国第二。创新,让新兴企业竞逐新赛道、探路新可能,也让传统企业挖掘新潜力、激活新动能。2021年起,波司登羽绒服装有限公司打造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实验室。不久前,公司有关人士给记者算了一笔账:AI设计平台推出后,服装头样平均开发时间从100天缩短到27天,样衣开发成本降低60%以上。

创新探索的4个关键词

发布会上,江苏省科技厅应邀介绍一年来江苏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上的探索实践。4个关键词,可概括当前的“创新叙事”:

协同。江苏在国内率先探索高新园区和高等院校“双高协同”创新发展,在18家高新区和37所高等院校开展首批试点,深化“有组织科研+有组织转化”,以“优势产业链+优势学科群”方式,促进前沿赛道、科创平台、领军人才、转化基金、标杆项目“五个一”联动发展。南京鼓楼高新区与南京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南京邮电大学结对,成为全省唯一以人工智能为特色产业的创新发展试点高新区。7月,南京大学脑机接口研究院揭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创新策源、人才培养优势,将为南京乃至江苏发展脑机接口产业注入强大动能。

矩阵。在筑牢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基座上,江苏近年来投大资金、花大力气,加强基础研究、建设重大平台载体,为创新力量喷薄而出积蓄力量。国家实验室、省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省重点实验室组成一个前沿引领、开放协同、赋能产业的创新平台矩阵。今年,紫金山实验室发布全域一体化数算网调度平台等一批成果、太湖实验室交付国内首艘7000吨级深远海绿色智能技术试验船“未来”号……经年累月奋斗的结晶,将为科研的再深入、再突破提供条件。

转化。江苏在教育部支持下建设全国首个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以生物医药、信息通信、先进材料三大领域为先导,在南京、苏州两地组建4家分中心。一年来,教育部和江苏省联动出台20多项支持政策,各分中心累计对接全国高校科技成果4880项,成功推动174项落地转化。与此同时,江苏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资产单列管理、技术转移人才职称评定、成果转化尽职免责等“三项改革”,并将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范围扩大到全省,以改革促成果转化。

联动。在积极参与共建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两批24家长三角创新联合体的基础上,江苏牵头联合长江经济带沿线其他10个省市科技部门,构建更广的科技协同创新体系,聚焦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领域,开展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重大创新平台共建、科技成果跨区域转化、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创新。

谋划新功课打开新空间

机器人到车间里当“装配工”、脑机接口“唤醒”失去的功能、人工智能解码生命奥秘……一则则令人惊叹的新闻,鲜活诠释这个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的时代。

技术迭代速度加快、学科交叉融合加深、创新要素流动加速、产业创新百舸争流,对区域创新系统提出全新要求。区域科技创新在整合力量、集聚要素的同时,更应成为适配技术革命、承接产业变革、链接全球资源的核心载体。

在“十四五”收官、“十五五”谋篇之际,如何进一步形成产业科技创新的综合优势是江苏必须答好的问题。

目前,省科技厅正按照国家和省有关部署,抓紧研究编制江苏省“十五五”科技创新规划,到2035年努力实现“五个高水平”:高水平原始创新能力强,持续产出重大原创性、颠覆性科技成果,在若干前沿领域成为原始创新策源地;高水平技术攻关能力强,加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突破一批制约产业发展和安全的关键核心技术,积极占据国际科技竞争制高点;高水平集成创新能力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持续涌现一流科技领军企业,形成国际领先的新兴(未来)产业集群;高水平人才育聚能力强,拥有一批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成为全球高端人才创新创业高地;高水平开放创新能力强,营造一流的创新生态和科研环境,建成全球科技创新网络重要节点。

下阶段,江苏科技系统将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一流企业培育、科技体制机制改革、营造一流开放创新创业生态等维度全面发力。

潮头登高再击桨,无边胜景在前头。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徐冠英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标签:
责编:葛灵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