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万学子赶“招聘大集”,高校毕业生与城市“双向奔赴”
2025-09-27 21:16  来源:交汇点新闻  作者:程晓琳,杨频萍  
1

9月27日清晨的南京国际博览中心,“‘就’在金秋 ‘职’达未来”几个大字格外醒目。当天,2026届全国高校毕业生“金秋启航”校园招聘月活动暨江苏省2026届高校毕业生公益供需洽谈会在此举行,活动由教育部高校学生司、教育部学生服务与素质发展中心、江苏省教育厅、新华日报社等单位联合主办。不到9点,门口已排起长队,背着双肩包、手里攥着简历的毕业生们低声交流着求职意愿。近千家用人单位参会,提供岗位3.2万个,吸引省内外3万余名高校毕业生现场求职,寻找人生下一程的方向。

不再只看薪资!毕业生择业更看重城市与产业风口

记者发现,招聘会上,越来越多毕业生择业观从“我能得到什么”到“赛道未来有什么”转变。

江苏科技大学应届毕业生张诗赟,清晨7点就从镇江出发,黑色双肩包里装着5份“定制版”简历。每一份都针对不同企业的技术岗位做了调整,“有开发岗就突出我做过的两个开发项目,算法岗就重点写算法项目经历”。不到一小时,他就投出了3份简历,最心仪的是南京一家主攻研发的智能机器人企业,“这家企业站在‘具身智能’的风口上,岗位能接触核心业务,发展前景比较好,对于我来说,城市和企业发展平台比薪资更重要”。

“江苏是青年逐梦未来的一方热土。”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副司长吴爱华看到了江苏引才的满满诚意:“招聘会不仅有超3万个岗位,还有政策推介、就业咨询、城市体验,这是人才与城市的双向奔赴。”他还给毕业生提了个建议:“主动投身重点领域、重点行业,走向基层和中小微企业就业、创业,在服务社会中实现人生价值。”

就业创业的澎湃活力、顶天立地的产业集群,给足毕业生成长空间。现场,江苏13个地市还专门设置了城市文化体验专区,连云港花果山大圣玩偶、镇江香醋、苏绣等各具特色的文化让应聘者目不暇接。徐州大学生姚蕾在欣赏南通蓝印花布文创时,顺手拿了份南通引才政策手册:“没想到南通对技能人才的补贴政策如此给力,从专科生到博士后都有量身打造的特定待遇,我考虑去看看南通的制造业岗位。”这种“意外收获”,正是主办方创新推出的江苏城市宣传体验活动的初衷:让毕业生在感受文化的同时,多一条就业选择。

“我们专业比较小众,原本以为很难找到匹配企业,没想到顺利找到了几家心仪的企业。”南京农业大学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专业应届毕业生蔡颖,在来之前很担心与专业适配的岗位较少,绕了全场两圈,他顺利找到3家与专业适配度较高的企业。现场,重点围绕江苏“1650”产业体系,设置13个城市展区、16个产业及特色专区,涵盖高端装备、新能源、生物医药、信息通信、金融和广告等领域,几乎每个学生都能找到与自己专业适配度较高的岗位。

生态企业“打包求贤”,实践经历成简历“硬通货”

记者注意到,企业“组团招聘”成为校园招聘新潮流。

“在一个展区就能对接多家华为生态企业,选择更高效。”南京大学生王泽宇游走在华为ICT人才联盟双选会专区,一口气投出了4份简历。包括嘉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内的30余家华为生态合作企业联合进场,凭借精准对口、品牌加持的优势,吸引了大批毕业生前来投递简历。嘉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校企合作总监徐加庆告诉记者,华为生态企业多围绕通信技术服务展开业务,人才需求集中在同一行业赛道,组团模式可将分散的招聘需求整合,形成“行业人才池”,既降低企业招聘成本,也减少毕业生求职的盲目性。招聘会开始还不到1小时,徐加庆就收了100多份简历,而其他生态企业也普遍反映“咨询量、投递量超预期”。

在不同企业招聘负责人的口中,应聘者实践能力成了高频词汇,实习经历、实践项目成为衡量应聘者岗位适配度的重要指标。“我们现在更看重‘能上手’的学生。”江苏省金陵建工集团有限公司人事专员吴晶晶翻着一份简历,指着“在校参与过3个实践项目”的字样说,“以前可能看学历和学业成绩多,现在会追问项目细节,比如有没有负责过实际模块。”注重实践能力,也是应聘者能脱颖而出的关键。以该企业为例,仅是本场招聘会,就收到了300份简历,而不少学生在学历、学业成绩上的差异并不明显,因此,实习实践项目成了“必杀技”。吴晶晶给学生的建议很实在:“尽量找实习,多参加实践,这些都是筛简历时的‘硬通货’。”为了让更多在校学生找到实习机会,记者注意到,东吴证券等企业也放出实习生岗位。

对于企业来说,城市的高活力,也将成为人才集聚的强磁力。京东集团公共业务副总裁魏晓晖介绍,不久前正式开启的京东2026校园招聘,开放3.5万个岗位,其中面向应届毕业生的校招岗位约2万个。而在今年8月,南京建邺区与京东集团签订合作协议,京东集团南京研发中心项目落地建邺,这也将给更多毕业生带来高吸引力的就业机会。“对不同背景,但同样怀揣着梦想的同学,集团精细化设计人才项目,其中管培生项目着力于培养领军管理人才,新星计划重点培养深耕专业的业务骨干和行业人才,新锐之星重点培养一线专业骨干和扎根业务前线的管理人才。”魏晓晖说。

从“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多方协同打通就业“最后一公里”

热闹的招聘会背后,是“毕业生找政策”到“政策找毕业生”的政策供给转变,多方的护航行动,让更多求职新策精准触达毕业生群体。

“项目经历可以用数据呈现,排版格式清爽一点比较好。”现场,中国银行江苏省分行设立的促进就业专属金融服务站前,围满了咨询简历修改的毕业生。简历咨询辅导、岗位招聘政策介绍、金融安全知识……一系列服务让毕业生直呼“实用性拉满”。现场不仅有一对一职业规划、简历优化服务,还设置了AI面试体验区,毕业生对着屏幕完成模拟面试后,系统会即时生成“表达流畅度”“专业匹配度”等评分,帮他们查漏补缺。

俗话说“金九银十”,江苏有关部门面对毕业就业关键期,努力让岗位供给更加丰富、精准。江苏省教育厅厅长江涌表示,未来两个月,省教育厅将联合有关部门,重点聚焦江苏“1650”产业体系,在省内13个设区市持续举办秋季招聘月系列省级活动30场,带动全省高校举办招聘会不少1000场,全力助推2026届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同时,依托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高新区和高校协同创新机制和平台,将招聘活动延伸到产业一线,为毕业生提供更多高质量的就业岗位。

“我们跟68家应用技术研究机构组建现场工程师班,就是要让学生的技能跟企业需求无缝对接。”在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校长何学军看来,校企协同育人,才能让毕业生毕业就成就业市场“香饽饽”。近年来,该校超过90%的毕业生在长江经济带就业,78%的毕业生进入了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技术、新能源等重点产业,这正是“人才链对接产业链”的生动实践。

“基层就业有激励、企业吸纳有补贴、自主创业有帮扶、能力提升有培训、实践锻炼有见习、就业服务有温度。”被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顾潮归结为“六有”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让现场不少高校毕业生振奋不已。就业和创业两手准备的大学生李超,在现场咨询了创业政策后,有了更足的创业信心,“创业有补贴,而且可以入驻政府投资的创业孵化基地,还能参与青年创业大赛,获得投资对接平台,这让我更有信心面对创业的挑战,看到更清晰的人生未来。”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程晓琳 杨频萍

标签:
责编:葛灵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