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见|弹幕岂能也成“职业”
2025-09-26 20:10  来源:交汇点新闻  作者:厉欣  
1

在视频平台追剧、看电影,时不时发两句弹幕,已成为当代网友的“标配”。但你可能想不到,“发弹幕”也能变成一种“职业”。

“7天暴瘦10斤”“喝酒夜宵也能瘦”……直播间里,一些看似真实的“用户评价”和“使用体验”,实则出自“职业弹幕人”的预设剧本。近日,北京市市场监管局对北京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开出10万元罚单,成功查办全国市场监管领域直播电商“职业弹幕人”首案。让“职业弹幕人”这一群体再次进入公众视野。

图片源自:视觉中国

那么,究竟什么是“职业弹幕人”?

“职业弹幕人”是指通过操控虚假账号或者雇佣“网络水军”,在直播、短视频等互动场景中批量发布事先写好的话术评论,虚构产品功效、用户评价或交易数据,来误导甚至欺骗消费者、制造虚假流量的黑灰产从业者。

简单来说,其本质还是“网络水军”,而网络购物直播行业的“职业弹幕人”现象则是流量竞争与利益驱动的产物。

随着直播电商行业的迅猛发展,面对打造优质产品与内容所需的长期投入,部分急功近利的商家却选择了另一条“捷径”,即通过水军刷评、虚假弹幕等低成本方式,“制造热度”、营造“虚假繁荣”,试图快速“炒热”直播间。更为关键的是,直播间购物有别于传统电商的图文浏览模式,相较于评论区那些“刷”出来的好评,弹幕的即时性和互动性往往更具迷惑性,不停滚动的弹幕、一致好评的氛围、极具感染力的推销,消费者很容易“上头”。因此,消费场景的特殊性也为“职业弹幕人”提供了生存的土壤。

事实上,这种追求短期效应的做法,在催生“假弹幕”灰色产业链的同时,也助长了“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严重扰乱了健康的网络市场秩序与环境。

据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研究院发布的《直播电商高质量发展报告(2024)》显示,去年,直播电商市场规模达5.8万亿元,占网络零售总额的三分之一以上;用户规模突破5.97亿人,占全部网民规模的五成左右。在这一背景下,“职业弹幕人”所制造的虚假信息,不仅误导消费者,侵犯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更透支着公众对平台以及整个电商生态的信任基础。

治理“职业弹幕人”乱象刻不容缓,需形成监管、平台、消费者多方协力的共治格局。监管需“亮剑”,树立“高压线”。加快完善针对直播营销新形态的监管规则,明确将组织化“弹幕刷评”界定为不正当竞争或虚假宣传行为,提高违法成本,形成法律威慑。平台要“尽责”,筑牢“防火墙”。企业须压实主体责任,强化技术监管。如升级AI识别模型以实时过滤异常弹幕;严格实名制与信用体系,对可疑账号进行限流封禁;建立弹幕发布溯源机制,让每一条虚假信息都能追根溯源等。消费者应“理性”,擦亮“双眼”。需提升辨别能力,对直播间内整齐划一的“好评弹幕”保持警惕。注意留存交易凭证、商品宣传截图等证据,一旦权益受损,勇于并通过投诉举报渠道维权。

弹幕的核心价值在于其自发、真实的互动性,它是观众情绪和观点的即时共振。当本该代表真实用户心声的弹幕,被“职业化”为精心策划的营销话术,其意义便已丧失。

治理这一乱象,不仅是为了规范市场,更是为了夺回被虚假信息侵占的公共讨论空间。期待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让弹幕回归其分享与交流的本真,让网络评价回归真实,打造公平竞争的网络营商秩序,营造诚实清朗的网购环境。

(厉欣)

标签:
责编:孔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