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信仰之光照亮职教青春,以知行合一书写时代答卷。9月25日下午,由省委宣传部、省委省级机关工委、省委教育工委、共青团江苏省委、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共同主办,交汇点大平台(中国江苏网)承办的第九届“马克思主义·青年说”活动走进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通过主题宣讲、人物访谈、情景讲述等形式,带动更多职教青年在信仰引领下追求价值、在时代浪潮中实践创新、在文化传承中担当使命。
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大力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这为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和青年学生成长成才指明了方向。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郁宝荣在致辞中表示,近年来,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系统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持续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初步形成了具有城院特色的思政工作体系。希望城院青年以本次“马克思主义·青年说”活动为契机,不仅能感受到理论的光芒,更能汲取行动的力量,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为指导,在“知行合一”中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信仰是人生航行的灯塔,更是职业选择的基石。对于即将步入社会的职教学子而言,如何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转化为清晰的职业规划和坚定的价值追求,是成长路上的必答题。影视学院院长陈霞以《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青年人的价值探索与职业选择》为题展开宣讲,结合马克思“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与徐霞客“丈量山河”的实践精神,阐释“青年如何在职业选择中实现社会价值”,引导新时代职教青年要在信仰引领下坚守初心,把个人价值融入社会价值,把“工匠精神”落实在职业选择与人生实践之中。

原创话剧《追光》以该校校友、雨花台烈士顾衡的事迹为原型,通过“法庭审问”“父母探监”等场景,还原这位25岁青年“以生命追逐信仰之光”的抉择,激励当代青年师生从信仰中汲取力量。

如何将“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的国家战略转化为城院青年“挑大梁、担重责”的生动实践?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瞿立新与全国人大代表、宜兴市西渚镇白塔村党总支书记欧阳华围绕“创新育才、青年成才”展开对话。欧阳华分享了白塔村通过“产业+文旅+电商”的校地融合发展模式,实现村民人均收入提高25%以上的经验。作为校外辅导员,他将乡村创新实践带入校园,邀请学生参与调研和直播带货,让学生在实践中成长。瞿立新表示,科技创新与产业赋能并不是抽象口号,而是职业院校育人的“现实土壤”。“我们正在建设2000平米的虚拟拍摄影棚,引进LED屏幕和动作捕捉系统;在低空经济赛道上,师生团队也在不断探索无人机应用。这些平台不仅是教学点,更是学生未来就业和创业的练兵场。”同时,学校积极推进“职教出海”,更多对接国际合作项目,把国际先进经验带进课堂,让学生既能扎根家乡产业,又能在国际交流中提升眼界。

情景讲述《青春的面貌》中,三位青年代表用鲜活的奋斗经历印证对“技能成才”的践行。影视编导专业学生杜兰用短视频为烈士寻亲;优秀毕业生徐曙光用画笔追逐艺术理想,先后在上海师范大学和泰国孔敬大学深造;2023级学生刘晓奕带领团队历经270天备赛,在2025年江苏省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新闻传播赛项中斩获银牌。他们生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在奋斗中不断成就精彩人生”的价值追求。

虚拟现实AI动捕工程技术产业学院负责人汪溪带来了一堂融合科技、人文、思政的“沉浸式主题宣讲”。动画短片《山海绣迹》让锡绣绣娘与《山海经》中的文鳐鱼相遇,借二者视角带观众穿越千年,通过AIGC影像、虚拟现实等技术,呈现青年以专业力量赋能文化数字化表达的创新实践。

情景朗诵《春江花月夜》融合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构建诗、乐、茶、书交融的沉浸式文化场景,在“竹林荷韵·月夜江畔”的视觉舞美中带全场师生进入皓月当空、江潮连海的诗意时空。

活动结束后,2024级广播影视节目制作专业学生李大翔说,这些鲜活的案例让他意识到,职业教育并非终点,而是通往广阔天地的起点。“我会把今天的分享化作行动,在创新中磨炼本领,在逐梦的路上写下属于自己的答卷。”
交汇点记者 高仁泉 王紫荆 黄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