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9月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路线最繁忙和壮观的时节,沙鸥翔集、鹤鹭齐飞,数以千百万计的候鸟汇聚在中国黄(渤)海沿岸。
9月23日,随着全球滨海论坛生态调研活动的开启,来自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国际鹤类基金会、英国皇家鸟类保护协会、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等国际、国内组织的专家学者走进盐城东台条子泥湿地,探访生态保护修复,深入感知盐城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创新成果与“盐城经验”。
探秘湿地邂逅“精灵”
考察首站来到条子泥720高潮位栖息地。条子泥湿地总面积约129万亩,在2019年时作为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重要组成部分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大家到达时,正值涨潮时分,对面的滩涂已化作一片黄海,水天一色的景象令人震撼。
展示区内,栩栩如生的鸟类标本引人驻足。从极危物种勺嘴鹬,到各类鸻鹬、鸥类,再到滩涂中栖息的底栖生物,它们共同诉说着这片湿地的生机与多样性。
东亚-澳大利西亚鸻鹬类工作组组长李作为表示,条子泥湿地的保护成效令人振奋,这里为鸻鹬类候鸟提供了至关重要的中途停歇地。希望通过更多交流合作,把中国经验带到更多地区。
“720高地”的诞生源于一次台风后的观察。2019年,工作人员发现涨潮时水鸟无处落脚。为此,当地政府迅速行动,租下720亩鱼塘,退渔还湿,建起国内首个专为候鸟打造的高潮位栖息地。
令人欣喜的是,保护成效已体现在数字中。据了解,条子泥湿地的小青脚鹬种群已从几年前的不足1000只增至去年的近2000只,观测到的勺嘴鹬最高纪录达224只。透过望远镜,嘉宾们清晰观察到成群候鸟在保护区内自由栖息,生动诠释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可能。
候鸟归巢的生态答卷
考察第二站是川水湾1.9万亩海岸带湿地修复项目。这是国内首个海岸带自然遗产地生态修复项目,嘉宾们远距离观看这片修复后的湿地。湛蓝的天幕与水面之间,一群黑嘴鸥自在翱翔,在秋日阳光下构成一幅和谐画卷。
据悉,修复后的川水湾咸水区已成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嘴鸥的“新生殖地”,去年记录到黑嘴鸥600多巢,今年数据已增至1600巢黑嘴鸥。这一数据充分证明了川水湾生态修复项目的成功。通过科学的生态修复措施,这片曾经退化的海岸带湿地重新焕发了生机,成为黑嘴鸥等珍稀鸟类的重要繁殖地。
为全球湿地保护提供中国智慧
从“720高地”的“鸟类服务区”到川水湾的黑嘴鸥栖息地,盐城以自然为基础的修复方案,不仅守护了生物多样性,也为全球滨海湿地保护输出了可复制、可推广的“中国经验”。
此次调研通过实地走访与专业讲解,让中外嘉宾深入了解盐城在生态保护的务实行动与创新理念。这些成果不仅展现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步伐,也为全球生态治理贡献了东方智慧。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卞小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