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小时候的雨落到地上,消失在路边的草丛或是长满庄稼的地里,滋润着地上的草木。连续的降雨之后,路边、河边的草滩便开始像海绵一样,吸纳着雨水,然后缓慢释放,流入池塘。经历漫长旱季的池塘登时充满了生机,青蛙从四周汇聚,蛙鸣在雨后响起”。写下这段《让雨复活吧》文字的,是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俞孔坚教授,中国“海绵城市”倡导推动者。
巴西当地时间9月23日,在潘塔纳尔地区拍摄纪录片《海绵星球》时俞孔坚不幸坠机身亡,终年62岁。作为一往无前的海绵星球先行者,俞孔坚的生命定格在世界最大的天然湿地,他的激情与无畏,将激励所有致力于生态事业的人。

针对海绵城市、“大脚美学”理念,记者曾多次采访过俞孔坚教授。作为生态景观专家如何评价江南湿地?俞孔坚对记者说,“亡羊补牢,犹未为晚”。苏州太湖洞庭红桔“桔子红了”曾漫山遍野,是洞庭东西山岛独特的农业风景,俞孔坚认为农村乡土景观有着“难言的美”。他鼓励记者,“很好啊!就这么写吧”。如何在城市保持发展的同时兼顾到生态的和谐?俞孔坚继承发展了迈克·哈格的设计哲学,保持山水格局的连续性,不干断山断水的蠢事,让生命的自然过程通道畅通。他说,城市水系如河、湖,是城市最有灵气和风韵的地方,是最美的部分,要保持它们的自然形态。

“我希望看到清沏的流水,河底长着水草、游着小鱼,而不是水泥,不是光亮的意大利瓷砖,不是整齐的美国草,不是漂亮的荷兰郁金香;相反,我希望看到的是当地的芦苇、茅草、水葱、菖蒲......浅水卵石、野草小溪,人们对河流的需要,并不在乎其水多,而在乎其动人的自然野趣。将来总有一天,人们要为河流松绑。”。

在江苏,俞孔坚教授领衔设计了宿迁三台山国家森林公园景观,2021年荣获世界标志性景观奖(“CITY’SCAPE City_Brand&Tourism Landscape Award”)。每年的梨兰会,

俞孔坚出生于浙江金华,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设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俞孔坚主要从事业务范围包括城市设计,建筑设计,城市与区域规划,风景旅游地规划。他说:“今后,中国人的梦想不仅仅是洋房、汽车,还应有更广阔的空间,中国人应该活出质量、活出风采来。”
归于原始,归于海绵。俞孔坚教授离世当天,他个人的微信视频号发布了他最后的一段影像。在飞行20多个小时,驱车6个小时之后,俞孔坚踏入这个被称为地球上最后的伊甸园——南美洲腹地的潘塔纳尔天然湿地,探索海绵地球。随着夕阳下牛仔驱赶上千头牛群的画面出现,俞孔坚解说道,牧场正一点点吞噬这片水乡。曾经是无数动物的天堂的湿地,如今已经被围栏切割,被牧场取代。“尘土与余晖交织成一幅壮丽而悲怆的画卷,这片乐园正悄然改变。”

新华日报 交汇点记者 丁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