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盐城市滨海县城东侧,淮河入海水道和张家河交界处,高高隆起的堤坝上耸立着一个崭新的建筑,这就是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张家河闸站。9月24日,2025“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网络主题采访采风活动走进张家河闸站,感受现代治水的科技与智慧。
在张家河闸站控制室内,上游来水、潮汐预报、气象数据等在大屏上一目了然,工作人员只需轻点鼠标,就可以形成一道道指令,对机组进行远程调控,并与上游工程实现智能化联动,就像给千里淮河装上了精准的“智慧大脑”。

一头连接着滨海县城,一头连接着淮河入海水道,张家河闸站是入海水道行洪期滨海县城区主要的排涝出路,承担着行洪期城区涝水排放的重要职责。然而,此前张家河闸是一个单孔10米的小涵闸,只能自排自流。二期工程建成后新增了抽排功能,当内涝特别严重时可以打开水泵,通过机械将水排到海道。
“2022年7月30日开工建设,仅17个月就建成投运,泵站总装机容量6250千瓦,张家河闸站的建设跑出了‘加速度’。”盐城市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心工程科科长陈小新告诉记者,张家河闸站使得滨海县城防洪标准从不足五年一遇提高到十年一遇,并在2024年、2025年的汛期中发挥防洪排涝作用,有效保障了滨海县城的防洪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

张家河闸站是一个年轻的闸站,建成至今还不满2年,而管理张家河闸站的也是一支年轻的团队,他们中有许多是从国内知名的水利特色高校毕业的90后。
“我是2013年从河海大学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毕业的,2022年来到张家河闸参与工程建设。”陈小新参与了张家河闸站建设的全过程,他坦言,刚来的时候对工程还不是很熟悉,现在无论是工地巡查、质量管理还是其他工作都开展得很顺利。
回望这三载,一个藏在时光里的细节,至今仍让陈小新每每想起都感慨不已。“今年5月,正值工程抢抓汛前节点、大干快干之际,一个下午,我如常巡查工地,耳畔骤然响起《歌唱祖国》的旋律。眼前,众多工人与机械奔忙的热火朝天景象,让我心中涌起为祖国繁荣贡献青春的强烈自豪。”他说,“那一刻,广播里激昂的音符与工地上机器的轰鸣、工人的汗水交织共振。这场景让我感受到,青春并非虚度,而是深深刻印在海道每一处堤防与防护中,是我们每个人为祖国建设挥洒热血所谱写的最华丽篇章。”
记者了解到,这支团队35岁以下青年占比超60%,是典型的“中青结合、以青为主”——既有深耕水利多年的“压舱石”,也有一批90后、95后技术骨干。“传帮带”不是简单的“师傅带徒弟”,而是“战场上学打仗”:比如编制渠北复杂导流方案时,老工程师指导年轻团队周密完善多种未知情况的预案;张家河闸站大型水泵安装前,90后技术员创新提出用BIM技术指导大型立式轴流泵安装,老专家主动让出“指挥棒”,给年轻人充分的施展空间,最终主机组比预期更高效、更精准地完成了安装。

去年8月来到盐城市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心的姚顺杰在3个月前被评为优秀党员,如今在工作上已能独当一面。“刚入职时,我对工程流程不熟悉,对现场一抹黑,把每一次技术难题、工作任务都当作成长的阶梯。现在,我不仅能熟悉现场管理、独立完成各项报告,还能自发按照自己的工作计划开展工作。这种在实践中‘千锤百炼’的过程,让我深刻理解,青春的成长,正是在与国家重点工程同频共振中淬炼而成的。”她说,“入职这一年,我从长发变成短发,也亲眼见证了:荒草推平,大堤竖起,护坡覆盖,海道通水,每一段堤防,都有着我的记忆。我的青春,实实在在地融进了这片土地。”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洪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