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旬老母亲总说“要回家”,他1:1复建“母亲小时候的家”
2025-09-25 10:18  来源:交汇点新闻  作者:张洁茹,刘海琴,丁宏波  
1

江苏如皋企业家倪张根因重庆卫视的一档电视访谈节目火爆“破圈”,镜头里为了帮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老母亲“回家”,他1:1复建了一栋“母亲小时候的家”;“上海不缺我,如皋缺我”,他将上市公司的全球总部设在丁堰镇;他住在农屋里,每天陪母亲吃饭、散步……网友说,从他身上“看见了企业家最柔软的底色”。

他为母亲建的房子长什么样?如何看待自己的出圈?9月22日,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赶赴如皋丁堰镇,与梦百合家居董事长倪张根面对面交流。

9月下旬的丁堰镇,满眼都是丰收景象。连片稻穗已长得颗粒鼓鼓,篱笆上紫豆角垂着沉甸甸的荚果,农家院子里堆满了刚从地里刨回来的花生。

稻田之间,一栋一层楼的村屋格外扎眼,没有周边小别墅的亮堂瓷砖、气派门楼,只刷着朴素的土黄色墙面。屋前是一片稻田,屋后有一处水塘,门前有着平坦的水泥路,汽车可以开到门前。这里是倪张根为患阿尔兹海默病的母亲所建的老房子。

“这个房子是按照我母亲十几岁的样子修建的。”倪张根告诉记者。92岁的母亲在2017年确诊了阿尔兹海默病,她的记忆就像被按下了快退键,只记得年轻时居住的那间昏暗低矮的老房,总说“要回家”“什么时候回我们家”。她对现在亮堂的新房特别排斥,房间里稍微暗一点,就会误以为到了晚上,反复询问“今晚住哪里”。

而这也正是在节目中让很多网友破防的点。阿尔兹海默病的病人近期记忆会消失,会退化到孩童时的记忆,找不到家。

为了帮母亲找回“家的感觉”,倪张根决心重建那座藏在母亲记忆里的老房子。“我找了十几个老街坊,他们都是看着我长大的,对老房子的样子记得清楚。”他边说边比划,仿佛手里还拿着当年画图纸的笔,“堂屋的位置、灶台的朝向,甚至门槛的高度,都得尽可能做到一致。”最初,他想完全还原老房的材质,用麦秆盖顶、黄泥砌墙,可考虑到麦秆屋顶容易着火等安全问题,他才改用现代防火材料。

记者在现场看到,这座老房子屋前种了两畦菜,结满了黄秋葵。老房子正面是土黄色,但是侧墙是红色,仿佛是隔壁邻居家的山墙。房子南面100米左右是倪张根姐姐家。

不过母亲并没有搬到老房子来住,只是成了她日常散步的“诱饵”,每天哄着母亲说“回家”,她就有了每天散步的动力。“其实对恢复记忆作用不大”倪张根坦言,“要是早几年盖,效果就更好了。”

倪张根陪母亲散步 受访者提供

倪张根和母亲目前仍住在村里的自建房,左右都是当年的街坊。房子前是一条小河,后院柿子树和枣树上硕果累累,这是丁堰镇上普通农房的标配。当天下午1点到2点半的采访期间,记者并没有见到倪张根的母亲,他跟记者解释, “现在还没到她日常活动的点儿,老人家身体经不起折腾,这会儿就不特意让她出来了。”

倪张根是父母的老来子,父亲在三年前去世。他在照顾母亲的小事上显得有些强迫症:母亲洗澡必须有两个人陪同,一个扶着胳膊、一个托着腰,就怕她脚下打滑;家门上贴着他亲笔写的提示语“如果我失去记忆,我希望你怎么对我”,时刻提醒看护人员多些耐心;就连母亲坐的椅子多久帮着抬一次、每天该扶着走多少步,他都列了详细清单,反复跟看护人员确认。

倪张根,高、瘦,目测身高有1米九。

聊起近期的“走红”,他很爽朗地笑了:“我没觉得有多火啊!”不过他也强调,这些事对他来说,都是再寻常不过的日常,“我要给老母亲最大的安全感!”

或许从名字开始,这份对“根”的珍视,就早已融入倪张根的骨子里。这份情感,不仅是对母亲的小家,更是对如皋这片养育他的土地。

2003年,28岁的倪张根在深圳遭遇了创业路上最沉重的打击:合作伙伴突然散伙,有人甚至想私吞仅有的项目资源。心灰意冷之下,他萌生了回乡的念头:一方面是在家乡重新寻找出路,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父母渐渐年老,需要照顾。“那时候觉得还是回家最踏实、最保险。这里是我从小长大的地方,不管在外头摔得多惨,回来总能找到退路。”

回到鞠庄村,倪张根先是向家人吐露了继续创业的想法,表哥第一时间凑了20万元现金支持他,姐夫则帮忙跑遍镇上,找来一间300多平方米的小厂房作为起点。尽管创业之初的他,还面临着“0资金、0技术、0经验、0客户”的困境,但来自至亲的支持,仍然让他增添了不少信心。

倪张根接受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采访

“在老家做事,不敢有半点糊弄。”这份来自家乡的温暖,成了倪张根创业的“底气”。他坦言,老家的熟人社会让他多了份敬畏心:“要是偷工减料、污染环境,不用别人说,两天内亲戚、老师、街坊邻居都会知道,唾沫星子都能把人淹了。”

“上海不缺我,但是如皋缺我。”2023年,倪张根在抖音发布的一则名为“梦百合为什么把总部放在小镇上?”的视频中这样说道。这条视频获得了近千条留言,网友纷纷称赞他“不忘初心”“如皋因你增彩”。

丁堰镇鞠庄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许剑和倪张根从小相识。在他的记忆里,当年倪张根的这个决定,还曾引来不少质疑。“那时候大学生毕业包分配,他是上海毕业的高材生,有稳定工作还能转户口,我们都羡慕得不得了。结果他突然辞职回来办厂,大家都觉得他疯了!”

面对质疑,倪张根有自己的坚持:“我留在如皋,不只是因为这里是家乡,更因为厂里4500个员工里,一半是本地人。他们在这上班,能照顾老人孩子,不用背井离乡。我要是搬走了,不仅对不起家乡,更对不起跟着我的这些人。”他举例说,公司的中高层大多是本地人,他们在如皋安了家,总部搬迁就像拆了他们的家。

当然,留在小镇也面临着现实挑战。“如皋的融资成本比上海高,招技术人才得去杭州、深圳挖,这些问题确实存在。”为了破解难题,梦百合在杭州、南通、深圳等地设立了办公室,打通内外资源,但总部搬迁的事,他从未真正考虑过。

家乡给予创业者的,远不止创业初期的帮助,还有无可替代的情感支撑。在如皋,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组成了一个羽毛球小团体,大家随叫随到。“去年七八月份,公司遇到难题,我一度想把公司卖了。是这些朋友天天陪着我打牌、吃饭、打球,把注意力从烦恼中拉出来,帮我挺过了那段最难熬的日子。”

22年过去,倪张根带领梦百合,给如皋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变化。2003年他刚回来时,丁堰镇晚上8点路上就没了人影,冷清得很;如今,梦百合一边与国际接轨,与世界各地的合作伙伴打交道;一边又深深扎根于乡土,保持着浓厚的人情味。这里不仅提供了近4500个就业岗位,每年纳税高达2.5亿元,加上工资、利税和中下游产业贡献,每年更能为当地带来七八亿元的效益。而他的目标还更远——计划带领梦百合未来为如皋缴纳40个亿的税,把对家乡的承诺一点点落地。

“倪总啊,我们都认识,对他老娘好,是个大孝子!”采访结束时,一位偶遇的80多岁奶奶跟记者说!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张洁茹 刘海琴 丁宏波/ 文

邓宇轩 刘伟(如皋融媒)李龙(如皋融媒) /视频

标签:
责编:孔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