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作为地球上最大的活跃碳库,“蓝碳”是陆地碳库的20倍、大气碳库的50倍。9月24日,2025全球滨海论坛的特色活动“应对气候变化:全球协作与滨海实践”上,“蓝碳”成为与会者关注和讨论的重点。
什么是“蓝碳”?一般,陆地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二氧化碳的过程,被称为“绿碳”。相对于陆地上的“绿碳”,利用海洋活动及海洋生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储存在海洋的过程,被称为“蓝碳”。红树林、海草床和滨海盐沼是“三大滨海蓝碳生态系统”。2021—2024年,自然资源部统一调查评估技术标准,开展全国首次碳储量调查评估试点。本次活动上,相关调查内容现场发布。

“调查聚焦红树林、海草床和滨海盐沼三大蓝碳生态系统,累计在约40个试点完成561个站位、825个样方调查、7000余个数据集成,获取了中国蓝碳生态系统碳密度参数库,估算了全国蓝碳碳储量本底。”自然资源部海洋减灾中心副处长、副研究员王宇星介绍,调查显示,各碳库以沉积物碳储量最高。其中,红树林生态系统沉积物碳储量占总碳储量的百分比多数在60%以上,海草床和盐沼生态系统的比重高达90%。
蓝碳拥有巨大的潜力。测算显示,盐城滨海盐沼年固碳量达1.6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相当于3.5万辆小汽车的年排放量。资源禀赋得天独厚的盐城在蓝碳领域揽获了多项“第一”:2023年9月,完成全国首笔盐沼蓝碳交易,腾讯公司以20.8万元认购1926吨二氧化碳减排量;2024年7月,创新“司法+蓝碳”模式,将556吨碳汇用于生态损害替代性修复;2025年6月,第二期盐沼修复项目碳汇交易落地,涉及面积18975万亩,预计固碳量达3.2万吨。
而在更广阔的空间,“蓝色希望”正在成为有效应对气候危机的一种科学共识。
“蓝碳可以视为基于自然的气候变化解决方案,应当提升对蓝碳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的认识,以及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对蓝碳生态系统的影响。”清华大学生态学教授、海南国际蓝碳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林光辉表示,滨海蓝碳生态系统的类型正在不断外延,除了红树林、海草床和滨海盐沼,所有受潮汐影响的湿地都是蓝碳生态系统,“已经有学者把潮汐盐沼、海洋沉积物,以及珊瑚礁都纳入到碳汇的范围”。

值得注意的是,有研究显示,修复生态能带来更高的蓝碳效应。“比如,受损红树林再造林相比于滩涂造林可带来更高的蓝碳效应,滩涂有很高的抗沉淀和抗排产速率,所以我们应当多退塘还林、多修复受损红树,不要破坏滩涂。”林光辉表示,探寻更多“蓝碳”的秘密,应当进一步加大对滨海蓝碳生态系统的生态修复及蓝碳观测数据共享,提升滨海蓝碳碳汇与抗风消浪、生物多样性维持及社区生计发展等的协同作用。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苑青青 卞小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