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末,扬州将迎来本届“苏超”的最后一名对手盐城。扬州地处江河之滨,水陆要冲,是中国古代最大的食盐集散中心。盐城坐拥湖海之利,盐场遍布,是全国唯一以盐命名的千年古城。这连接千年的文化纽带,让这场“盐帮德比”在激情热血的体育竞赛之外,更增添了许多风雅诗韵的注脚。
诗词咏盐滋味殊
随着京杭大运河的贯通,扬州沟通南北水陆的交通枢纽地位瞬时凸显。尤其依赖水路运输的盐业,在扬州形成集聚,扬州盐商一时风头无两。
元代杨维桢写《盐商行》,其中生动展现了盐商的富有以及社会地位和影响力:“人生不愿万户侯,但愿盐利淮西头。人生不愿万金宅,但愿盐商千料舶。”
元代马祖常则描写了他在旅途中所见到的富有的扬州盐商:“楚船祠龙来买酒,十幅蒲帆上洞庭。罗衣熏香钱满箧,身是扬州贩盐客。”
清代,富可敌国的扬州大盐商江春被乾隆皇帝任命为两淮总商,一时江春家族成为商界领袖。江春偏好文墨,著有《随月读书楼诗集》。“披拂春风中,摇漾秋月里。尚思勤爱护,勿使光华毁。”体现了其儒生情怀。

盐城从战国时期就是海盐产地,这里的百姓世代以盐为生。汉武帝时实行盐铁官营,成为官方指定的海盐产销中心,并获名“盐渎县”。东晋时因为“环城皆盐场”更名为盐城。
北宋名臣范仲淹曾在盐城西溪担任盐官,见盐场荒凉中牡丹盛开,写下"阳和不择地,海角亦逢春",暗喻盐民在艰苦环境中的坚韧。
清代吴嘉纪描写了盐民的生存状态:“白头灶户低草房,六月煎盐烈火旁。走出门前炎日里,偷闲一刻是乘凉。”六月酷暑守在烈火旁煎盐的细节,让盐民“煮海为盐”的艰辛生动再现。
清代田雯有天来到了串联盐城各盐场的串场河边,河面上运盐船繁忙:“串场一望水衡催,雨雪霏霏防度来。鱼价久知盐渎贱,茭花愁向白驹开。”写出了盐业对当地民生经济的影响。
江河湖海各有诗
扬州城滨江而立,运河水穿城而过。江河,给予了这座古城两千多年的繁华和风雅。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唐代张若虚用一篇《春江花月夜》,描绘了扬州南郊长江的夜景。潮水与大海相连,明月与潮水共生,可惜的是这沧海桑田的壮阔景象,如今已不可复见。
宋代杨万里路过扬州到镇江间的扬子江,一时间云雾散开,江景壮丽,于是写下了:“天开云雾东南碧,日射波涛上下红。”
“向夕问舟子,前程复几多。湾头正堪泊,淮里足风波。”唐代孟浩然在大运河进入扬州的第一道湾——茱萸湾写下《问舟子》,借运河上的行舟之景抒发对前程的畅想。

盐城东是茫茫大海,让人感受到自然的辽阔。西有美丽的大纵湖,赠予里下河地区丰饶的水乡物产。
明代高谷登临盐城城东眺望黄海,心生感慨:“瓢城东望水漫漫,暇日登临眼界宽。万马挟兵开地脉,六鳌擎日上云端。”
清代孔尚任奉旨协助疏浚淮河入海口,初到盐城时泊舟过夜,见水乡暮色与朝雾潮景有感而作:“长淮已散金陵气,沧海真同玉垒诗。”
“扁舟一棹泛秋湖,月色平铺似画图。”清代高岑在秋天的夜晚驾一叶扁舟弄棹于大纵湖上,无边的月色平铺在湖面上宛如一幅美丽的画图,这正是里下河水乡最美的景致。
名人伟业皆诗藏
扬州好地方,历代文人墨客流连向往,古今众多名人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属于他们的印记。
隋炀帝杨广与扬州羁绊一生,其历史功过至今都存有争议。唐代皮日休对隋炀帝开凿大运河这件事,用诗句发出了那个时代少有的客观评价:“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唐代润州刺史齐擀在瓜洲修伊娄河,缩短了大运河的入江航道,大大便利了从江南到扬州的水路交通,扬州由此成为南北水路交通枢纽。李白写诗赞扬这一水利工程造福百姓、功绩长久:“齐公凿新河,万古流不绝。丰功利生人,天地同朽灭。”
欧阳修在扬州做太守时注重活跃地方文化,被称为“文章太守”。苏轼到扬州平山堂凭吊恩师欧阳修时写下了名句:“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历史上,盐城出过名臣名相,也有众多名臣名相在盐城任职,他们的丰功伟业都留在了百姓的心里。
北宋名臣范仲淹曾在盐城西溪担任盐官,看到当地百姓因海潮侵袭而生活困苦,于是向朝廷建议筑堤捍海。历经四年艰难困苦筑成海堤,造福百姓,后人称为“范公堤”。清代高岑游历范公堤上,想起了当年范仲淹率万余军民修筑捍海大堤的情景:“拾青闲步兴从容,清景无涯忆范公。柳眼凝烟眠晓日,桃腮含雨笑春风。”
明嘉靖十年,为纪念负帝蹈海殉国的南宋抗元英雄陆秀夫,盐城始建陆公祠。盐城县知县杨瑞云瞻仰祠堂后作诗:“泪边华夏凭谁主?海上鱼龙助剑呼。星落沧溟寒战士,樯翻白浪尽雄图。”
清代两淮盐使范鏓德行高尚,在盐城阜宁为官辞别之时,坚持不肯接受乡民为感恩而赠与的重金,百姓建了一座却金亭来纪念他。后来,清代郭广来到这座亭子瞻仰时闻知背后的故事,不禁发出感慨:“人生只解黄金好,谁识辞金更足传。”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张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