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现场,一支四人小队正有条不紊地在一条模拟雷达电机生产线前忙碌着。随着“项目主管”徐瑞婕的一声令下,AGV(自动导向车)开始沿着预定路径行驶,旋转货架将所需零件精准送达,戴着VR眼镜的队员快速识别物料信息……这条智能产线仿佛被赋予了生命,每一个环节都流畅得令人惊叹。
这惊艳一幕,来自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四人团队。他们凭借对制造业物流痛点的深度洞察与创新突破,一举斩获该赛事物流与供应链赛道全国冠军。

“我们选择的不是普通赛题,而是制造业的真实难题。”在指导老师、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于斌的带领下,团队深入调研了北汽重卡、比亚迪等整车企业,以及雷利电机等零部件供应商,发现了制造业物流的三大痛点:在供应物流环节,零部件供应商与整车厂之间信息协同不畅,物料准时交付率不高,供应周期长导致成本居高不下;在生产物流环节,多品种、小批量的物料特性导致入库效率低下,装卸作业耗时耗力,且因缺乏智能调度系统,存在厂内物流路径规划不合理等问题;而在销售物流环节,由于各系统间存在信息孤岛,供应链整体运作效率难以提升。

面对挑战,团队交出了一套“软硬结合”的综合性解决方案:在软件层面,他们开发智能协同系统,通过在整车厂周边设立“前置仓”,并整合供应商资源,将交付准确率显著提升至95%;搭建数字孪生系统,实现供应、生产、销售全流程数据可视化与透明化管理,彻底打通信息壁垒。在硬件层面,他们自主设计了全自动化物流路径,实现线边物流闭环。
更令人眼前一亮的是诸多“低成本、高实效”的硬件创新:旋转式货架将取料时间从20秒缩短至3秒;机械外骨骼装置让女生也能轻松搬运50公斤重物;可折叠尾板箱则极大节省了仓储空间……这些创意受到评委高度青睐,也同时满足了中小企业“精益微改”的现实需求,目前多项已申请知识产权。

创新不仅来自理论知识,更扎根于实践。由于比赛所用的产线设备庞大,备赛的半年时间里团队需频繁往返于常州与嘉兴的工厂里进行实战训练。“为了熟练操作,我们经常练到工厂下班,很多次回到学校已是凌晨。”徐瑞婕回忆道,“物流效率每提升1%,都可能需要数十次的调试优化。”正是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奠定了他们获胜的基础。
在于斌眼中,团队夺冠的关键在于敏锐地把握了国家“推动物流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的战略方向,将目光从传统的商贸物流转向了更具挑战和价值的制造物流新蓝海。“我们所做的不是纸上谈兵的理论推演,而是直面行业痛点、寻求切实可行的优化路径,这是真正的价值所在。”
目前,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已构建起一套成熟的“竞赛梯队”长效人才培养机制,实现从大一遴选苗子、大二重点培养到大三“以老带新”的有效衔接。近五年,该校学子斩获省级及以上物流与供应链类奖项40余个,并创下江苏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五连冠”的佳绩。此外,学校还将竞赛成果反哺教学,建成省级专业教学资源库和规划教材,形成“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良性循环。
“我们的目标,是培养懂制造、精物流、能创新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而不仅仅是传统的操作者。”于斌强调,随着制造业、物流业转型升级加速,此类“一专多能”的人才正成为就业市场的“香饽饽”。据悉,学校正积极筹划开设与之深度契合的新专业,进一步深化“两业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为产业高质量发展输送更多生力军。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谢诗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