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浪潮席卷下,写作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人人都可能成为创作者。近年来,社会层面各类写作营遍地开花,高校也纷纷开设创意写作专业,写作风潮日益兴盛。近日,鲁迅文学奖获得者、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谭旭东做客南京世界文学客厅,以“鸡笼山下大师课”主讲嘉宾的身份,围绕“从阐释学到创造学:如何理解创意写作”主题,带来了一场深度分享。

“现在不少学校和培训机构都打着‘创意写作’的旗号开课,但很多还是老一套的作文教学模式。这就像给旧瓶贴上新标签,换汤不换药。”在谭旭东看来,真正的创意写作,核心并非“写作”本身,而是“创意”的培养,是对创意思维的系统性塑造。
追溯创意写作的源头,谭旭东介绍,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爱默生于1837年提出,经过近百年发展,在英语国家已形成成熟体系。2009年,复旦大学与上海大学率先将其引入国内,标志着中国创意写作“元年”正式开启。在谭旭东看来,近十年创意写作热度在中国持续攀升,并非偶然,而是与技术变革同频共振的必然结果。
“以前想发表作品很难,现在一条短视频、一篇公众号文章,都可能被很多人看到。”谭旭东感慨,写作权利的释放,极大激发了大众的创作欲望。与此同时,手机、平板等设备的普及,大幅降低了写作的技术门槛,“每个人都能随时记录生活、表达观点、分享感受,这种创作主体性的觉醒,正是创意写作蓬勃发展的土壤。”值得关注的是,2024年教育部已正式批准创意写作成为中文系二级学科,为这一领域的发展注入了更强动力。
当下,人工智能发展迅猛,AI写作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对此,谭旭东认为:“当前的AI写作,本质上是一个语言数据的重组系统,它没有真实的生活经验,也缺乏情感共鸣能力。”
他还分享了自己的亲身经历:今年春节,他让AI生成一封“写给故乡的信”,结果AI文中出现“门前的小河,门后的老槐树”这样的表述。但事实上,他的家乡在南方,屋前是水稻田,屋后则是马尾松林。“AI生成的内容多是通用模板,看似温情,实则空洞。”谭旭东强调,文学的核心是人对世界的感知、理解和个性化表达,这是机器无法复制的。同时他也提醒,AI训练依赖的海量文本常涉及版权争议,其“创造性”本身也值得商榷,“技术可以作为写作的工具,但不能成为主体,写作的主体永远是人”。
分享中,谭旭东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理论框架:传统文学理论属于“阐释学的文学理论”,以作品为中心,旨在帮助读者理解和分析文本,在世界、作者、作品、读者这一文学四要素的关系中,读者和专业批评家掌握最终解释权;而创意写作理论则是“创造学的文学理论”,以作者为中心,重点研究创作规律和创作方法。“这两种理论并非对立,而是互补共生的。”谭旭东表示,创意写作理论没有颠覆传统文学理论,而是让人们重新关注文学中被忽视的“创造”维度,将作者重新置于核心位置,凸显作者的创造主体性。
在他看来,这一理论转变意义重大,它让文学从“解读”回归“创造”,鼓励每个人相信自己拥有创造能力,而非仅仅停留在模仿或分析层面。“我们要以开阔的胸襟看待文艺理论,接纳古已有之的创造学。就像盘古开天、女娲造人的神话所传递的,创造本就是人类的本能,我们要做的就是唤醒这种本能。”

针对许多学生“没东西可写”的困扰,谭旭东直言:“‘素材匮乏’其实是个伪命题,问题的关键不在于缺少素材,而在于人们的感觉变得麻木。”现场有语文教师提问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意表达本能,谭旭东给出建议:“写作者首先要信任自己的感受。每个人都有独特的感知方式,哪怕是每天路过的一块石头、天空中飘过的一朵云,都能成为写作的素材。”在他理想的语文教育中,每个孩子都能打通自己的“感觉系统”,学会观察生活、感受美好、表达心声。分享时,谭旭东还提及此次南京行的一段经历:清晨漫步中山陵时,他突然与王维“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的诗句产生强烈共鸣,“那种空寂、清凉、湿润的气息扑面而来,仿佛衣服真的被打湿了,这就是感官与自然的真实连接”。
“我们读唐诗宋词,不只是背诵文字,更要学习诗人如何用眼睛观察世界、用耳朵聆听声音、用心感受生活,将感官的感受与外部世界连接起来。”谭旭东认为,从某种意义而言,创意写作正是文学与文化领域的“新质生产力”。它不仅将重塑文学生产的整体生态,更能为文化生态注入全新活力——毕竟,文化产业的核心,本质上就是用独特的方式讲好一个个打动人心的故事。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陈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