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韵江苏 风雅德比|连云港VS镇江:同引“春潮”韵,各展山海江河风
2025-09-24 19:03  来源:交汇点新闻  作者:赵芳  
1

9月27日,“苏超”第13轮的战幕尚未拉开,连云港与镇江这两座相隔数百里的城市,已借着千年诗韵的纽带,提前展开一场跨越山海江河的“诗意对话”。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写下“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恰如为两地量身定制的序曲——连云港的沧海波涛翻涌着“云台巍巍” 的雄奇,镇江的长江涟漪漾着“三山俊秀”的灵秀,自古同属江淮水脉的它们,如今正以诗为媒,为这场德比战铺就满纸风雅。

连云港队的主场,早已被山海赋予的磅礴诗意浸透。这里背靠云台山脉,面朝黄海碧波,清代文人孔尚任在《海州道中》曾咏“烟峦直下两淮平,东海连峰势欲倾”,如今站在主场周边远眺,云台群峰如黛,海雾缭绕山间,竟与诗中景致毫无二致。不远处的花果山,是吴承恩笔下《西游记》的灵感源泉,“瑶草奇花不谢,青松翠柏长春” 的仙境意境,此刻正化作主场的独特底色——赛前漫步于此,花果仙山的云雾似在为球队蓄力,仿佛下一秒便会如悟空腾云般助力球员驰骋;水帘洞天的飞瀑溅起清凉,恰好抚平备战期的燥热,连岛沙滩的金辉与苏马湾畔的碧波相映,又似苏轼《次韵陈海州乘槎亭》中 “日上红波浮碧巘,潮来白浪卷青沙”的画卷在眼前铺展。

球队的备战节奏,更与这份山海气质深度交融。训练中凌厉的进攻,如李白《哭晁卿衡》“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所绘的沧海巨浪,带着冲破一切阻碍的气势;稳固的防守,则似海上云台“耸入云端接太清”的挺拔,任风浪来袭亦岿然不动。就连队员们打磨战术时的耐力,都暗合着花果山松柏的坚韧——《海州》一诗中“官舍倚山椒,潮声满寂寥”的静谧坚守,在日复一日的训练里,将山海的磅礴内化为“敢打敢拼”的精神底气。而这份底气,早已刻在连云港的文脉基因里:李白在《古风・其三》中咏“徐巿载秦女,楼船几时回?”道尽徐福东渡的开拓壮举;秦始皇东巡“立石东海上朐界中,以为秦东门”的记载,印证着这座城市自古的门户担当。

另一边,镇江队的备战时光,则浸透着江河独有的灵秀雅韵。这座“江河交汇,三山俊秀”的古城,每一寸土地都藏着诗的密码——王安石《泊船瓜洲》中“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的浅吟,道尽它与金陵的地缘深情;杜牧《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的描绘,勾勒出它的温婉景致。球队战术打磨时,灵动的传切如戴叔伦《京口送皇甫司马副端曾舒州辞满归去》中“潮水忽平漫,云帆相次飞”的江涛,流畅而富有韵律;防守时的沉稳,则似西津古渡“千年悠悠”的岁月沉淀,如张祜《题金陵渡》“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的静谧,总能在关键时刻稳住阵脚。

镇江的文脉,更是为球队注入了独特的精神坐标。北固山上,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的呐喊,至今仍在山间回荡,成为队员们心中的家国情怀图腾;金山寺旁,沈括《夜登金山》“楼台两岸水相连,江北江南镜里天”的画卷,让队员们在训练间隙抬头便能望见诗意;就连柳永《一寸金・井络天开》中“地雄景胜,江阔天高”的赞叹,都似在为球队的每一次攻防鼓劲。范仲淹曾在《京口即事》中写“突兀立孤城,诗中别有情”,这份“情”,如今成了镇江队远征他乡时的精神慰藉——无论客场备战多辛苦,只要想起家乡的江河诗韵,便似有了“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下》)的开阔心境。

韦应物在《赋得暮雨送李胄》中写“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道尽江南水韵的缠绵;白居易《题海图屏风》“海水无风时,波涛安悠悠”,又绘出黄海的沉稳。9月27日的哨声,终将为这场“诗意交锋”按下高潮键——连云港的看台上,潮声阵阵会与孔尚任、吴承恩的诗句交融;镇江的远征队伍里,江韵悠悠将伴着王安石、范仲淹的咏叹。当足球奔跑在山海与江河之间,千年诗韵也将随绿茵上的激情,化作“水韵江苏”最鲜活的名片,传遍江淮大地,让更多人读懂这座省份“因水而兴、因诗而雅”的独特魅力。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赵芳

图片来源 连云港发布 镇江发布

标签:
责编:吉凤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