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搬进”养老院,江苏探索破解重度失能老人照护难题
2025-09-24 19:02  来源:交汇点新闻  作者:唐悦  
1

“一人失能,全家失衡”。当一个家庭面临成员重度失能时,“医院不能长住,回家缺乏专业护理”的困境往往成为压垮亲属身心的“最后一根稻草”。

近日,在江苏省徐州经开区,一种将ICU(重症监护室)专业医疗服务深度嵌入养老机构的创新模式,正试图为这一社会痛点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辗转求医之痛,折射照护体系短板

家住徐州经开区的王莉,对此有切肤之痛。今年4月,她的母亲因脑梗被判定为植物人状态。不放弃的信念,却遭遇了现实的冰冷壁垒:由于医院病房有住院天数的限制,五个月内,老人被迫辗转七家医院、四进ICU。“有时候一个礼拜就得转一次院,不仅是母亲受折腾,我们全家也身心俱疲。”作为独生女,王莉还需照顾幼子和患病的父亲,沉重的压力让她不堪重负。

王莉的困境并非个例。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加深,失能、半失能老人群体日益庞大。传统养老院难以承接复杂的医疗需求,而大型医院则因资源紧张,无法长期收治病情稳定但需高度依赖医疗支持的患者。这条横亘在“医”与“养”之间的鸿沟,让许多家庭陷入“两头不到岸”的焦虑。

破题:“三甲标准”入驻养护院,打通医养资源壁垒

转机出现在9月初。王莉了解到,由徐州矿务集团总医院(国家三级甲等医院,简称徐矿总院)托管的经开区东山老年养护院,能够接收像她母亲这样的重度失能老人。

带着疑虑,王莉走进养护院。眼前的景象让她意外:心电监护仪、吸痰机、制氧机等专业设备一应俱全;护士站的大屏幕实时显示危重老人的生命体征;护理人员正严格按照无菌标准为气切老人清理气道、更换胃管……这里不像传统养老院,更像一个“舒缓版”的ICU病房。

“我们的护士长来自徐矿总院ICU,拥有多年经验。”养护院院长介绍,该模式的核心在于“三甲医院托管”。养护院的医护团队不仅每日执行高标准的基础护理,更通过信息化系统与徐矿总院ICU医生实时互动,汇报病情。总院医生定期前来面诊,调整治疗方案,实现“大医院做技术后盾,养护院提供持续照护”的无缝衔接。此外,由营养师定制的个体化流食、预防褥疮的定时翻身拍痰、清洁沐浴等全方位生活照料,共同构成了一个集医疗、护理、康复、生活于一体的支持系统。

探索与启示:医养结合如何从“有”到“优”

让专业医疗资源下沉,让失能老人“有尊严地生活”,正是徐州经开区探索这一模式的初衷。经开区社会事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传统的医养结合机构医资水平多限于二级医院,难以满足极高医疗依赖人群的需求。此次与三甲医院深度合作,旨在打造一个“升级版”的样板,让重度失能老人能稳定、有“医靠”地安享晚年,同时也极大地减轻子女的经济与精力负担。

王莉最终为母亲办理了入住。对她而言,这不仅是为母亲找到了一个安身之所,更是为全家找到了喘息的空间。她感慨:“终于不用再奔波了,心里踏实了。”

当前,“医养结合”已成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刚性需求。徐州将ICU“搬进”养老院的实践,其深层次意义在于:它不再是“医”和“养”的简单叠加,而是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促使优质医疗资源主动向养老领域延伸、融合。这一探索为破解深度老龄化社会的照护难题提供了新思路,即通过构建分层、分类的精准服务体系,推动医养结合从“有”向“优”迈进,真正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唐悦 通讯员 李君

标签:
责编:白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