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入“国家队”!二十年守“湖”,换来1361种野生动物为它“投票”
2025-09-24 14:28  来源:交汇点新闻  作者:孙旭晖  
1

交汇点讯 近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官网一则公示,泗洪洪泽湖湿地,拟被认定为国家重要湿地。

 从曾经围网密布、生态脆弱的湖区,到如今拟入选“国家队”的生态高地,这份国家级认可的背后,是长达二十年的默默守护与深刻蝶变。洪泽湖,究竟靠什么?

 家底:一座拥有1361种野生动物的天然博物馆

 答案,首先写在洪泽湖丰厚的生态“家底”里。

 “如今的保护区水质已由原来的四类提升至了三类,野生动物种数达到1361种,较之前增长了45.1%江苏省泗洪洪泽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管护监察科科长许志敏对这份成绩单如数家珍,其中鸟类增长到240种,总数超过80万只。仅2024年,我们就新观测到黄胸鹀、白尾海雕等9种国家重点保护鸟类。

 这片75.2万亩的湿地,如今已是名副其实的鸟类天堂和生物多样性宝库。而二十年前,这里的景象却截然不同。

 “保护区成立之前,周边百姓为了生计开始从事围网养殖,最多时达到35万多亩,湿地原生植被群落支离破碎,生物多样性急剧减少。保护区工程师李成之回忆道。

 从“破碎”到“丰饶”,这本身就是最有说服力的资本。

 转身:一场湖进人退换来百姓生态饭碗

 生态的逆袭,源于一场壮士断腕式的“转身”。为了让湖泊休养生息,泗洪用“绣花功夫”推进退渔还湿、退圩还湖,硬是把“破碎的湿地”重新织成了“完整的绿毯”。

 “我们累计投入近8亿元,清退网围养殖13.7万亩、清理了2043艘渔船和住家船,推动3600多户渔民上岸居住。临淮镇人大副主席刘殿如介绍,我们重点做好上岸渔民的安置保障,开展技能培训50多期,帮助3900多名渔民转产就业。

 人的退让,换来了湖的“新生”,也为百姓带来了新的机遇。

 “以前我们靠逮鱼摸虾维持生计,收入很不稳定还破坏了生态。现在不一样了!”从渔家女转型为景区导游的孙成英,对生活的变化感受最深,“通过5A景区的辐射带动,好多渔民转产做起了导游、开起了民宿,接待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这场“转身”,不仅修复了生态,更让绿水青山实实在在地变成了富民增收的金山银山。

 智慧:一套共建共管的现代化治理体系

 二十年的持续向好,离不开一套科学、高效的治理体系。面对广阔的水域和复杂的管理难题,泗洪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智慧”方案。

 “我们创新创建了‘2+6+N’共建共管机制,加强与林业、自然资源、公安、水利、渔政等部门的合作,打破了部门壁垒。保护区综合管理科科长王云云介绍,这套机制凝聚了保护合力。

 同时,科技赋能让管理如虎添翼。“我们将日常巡查、问题督办等执法管护内容纳入‘智慧湿地’管理平台,打造了处--点三级管理模式,实现了生态保护共治的新格局。

 从多部门联动到智慧平台监管,这套现代化的治理体系,为洪泽湖的生态安全筑起了一道坚实的屏障。从生态蝶变,到民生改善,再到治理创新,二十年的久久为功,让洪泽湖具备了入选“国家队”的底气与实力。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孙旭晖

素材:泗洪融媒

标签:
责编:史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