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之光⑨ | 村医洪俊:做乡亲“家门口的健康守门人”
2025-09-24 08:47  来源:交汇点新闻  作者:王甜  
1

清晨的阳光刚漫过如皋市高新区桃北村的田埂,村卫生室“中医阁”里已飘起淡淡的药香。卫生室室长洪俊正俯身给82岁的张奶奶调整针灸角度:“奶奶,腿上这处还麻不麻?要是疼就吱声。”

1993年至今,这样的清晨已在洪俊的人生里重复了三十余年。在他的努力下,村卫生室获评“甲级村卫生室”,村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中医药特色诊疗服务。他用一双脚丈量全村的街巷,以针药并举解乡亲病痛,在每一个平凡的日常里,书写“健康守门人”的承诺。

一粒种子:让“家门口有好医生”不再是盼

之所以选择成为一名乡村医生,来源于洪俊的童年经历:“小时候在村里,我亲眼见过乡亲们看病有多难,尤其是急症或疑难杂症,常常要奔波几十里地。那种缺医少药的无奈,深深烙在我心里。”他回忆道,“我爷爷就是因为当年村里条件差,延误了治疗。那时我就想,如果村里有个像样的医生该多好!”

爷爷的遗憾在洪俊的心中埋下了一粒种子。后来有机会,他毫不犹豫地走上了学医之路。“我就是想让家门口的乡亲们,小病小痛不用愁,大病急症能及时处理。”

1993年,洪俊成为桃北村卫生室的一名医生。“学成归来,看到他们期盼的眼神,看到他们看病依然艰难,就觉得这里离不开我。根在这里,心也在这里。留下,就是因为看到乡亲们需要。”

支撑洪俊坚守的最大动力,是那份沉甸甸的信任和无法割舍的乡情。“每当治好一个病人,看到他们舒展的眉头和感激的笑容;每当老人拉着我的手喊‘洪医生’;每当在外打工的年轻人回来说‘洪叔,多亏你照顾我爸妈’……这些瞬间,让我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得。”在洪俊看来,乡亲们把他当作依靠的信任和依赖,比什么都珍贵,“看着一代代人在我们守护下健康生活,这份朴素的成就感和责任感,就是我的‘定心丸’。”

从医33年,洪俊始终没有停下学习的步伐。他先后到南京、北京、新疆等地拜师学习,持续精进诊疗技术。“做医生学无止境。在村里待久了,总会遇到解决不了的难题,感觉‘书到用时方恨少’。出去学习,就是想‘取真经’,把更好的技术带回来服务乡亲。”洪俊说,“最大的收获不仅是提升技术,更是老师们严谨治学的态度和对患者无微不至的关怀,让我明白好医生既要有精湛医术,更要有仁爱之心。”

两条腿走路:中西医协同解乡亲疑难病痛

由于擅长治疗中风后遗症、颈肩腰腿痛、关节病、面瘫等疾病,洪俊在当地小有名气。许多被疾病困扰数年、多家医院就诊效果不佳的患者,寻医到桃北卫生室,经洪俊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后痊愈。

洪俊把中医和西医看作是治病救人的“两条腿”,缺一不可。他的诊疗思路是“西医辨病、中医辨证、针药推拿协同”,效果往往比单用一方好得多。“比如遇到颈肩腰腿痛的病人,我会先用现代医学的检查明确诊断,排除一些严重的器质性问题;确诊后,就用针灸疏通经络、缓解痉挛疼痛,推拿松解粘连、恢复关节功能,再配合一些中草药外敷活血化瘀。”

有位大嫂,顽固性头痛眩晕好几年,跑了好几家大医院,各种检查都做了,药也吃了不少,就是不见好。洪俊后来为她仔细问诊把脉,发现是长期肝气郁结、经络不通,通过触诊发现有颈椎寰枢椎错位,最终用疏肝解郁的方子配合头颈部针灸和手法复位。坚持治疗半个多月后,大嫂的头痛眩晕明显减轻,心情也变得开朗,她后来逢人就说洪医生救了她。“基层医生要耐心细致,很多疑难杂症可能就藏在被忽视的细节里。”

2019年,洪俊接诊了一位特殊患者。这位患者患有格林巴利综合征,在三甲医院治疗后病情却逐渐加重,发展成四肢瘫痪。洪俊先从患者情绪抑郁着手“调神”,运用了常规针灸、脑针及推拿手法,辅以中药内调。治疗半个月后,病情开始出现重大变化,患者心情好转,手指可以微微动弹。经过三个月的精心治疗调理,患者可以如常人一样自如行走,生活基本自理。

“那半个月,我每天守着他,压力非常大。第15天,他突然能动一下脚趾头时,我真的比谁都激动。”洪俊回忆道,“那种激动和欣慰,就像在漫长的黑夜看到一缕光,所有辛苦都值了!”

“创建‘中医阁’的初衷很简单,就是想把我们中医特色做精、做亮。”洪俊说,打造这个品牌,就是想让乡亲们知道,家门口就有信得过、用得起、效果好的中医服务,不用啥都往城里跑。

三千多份合约:托付信任的健康承诺

作为家庭医生,洪俊目前共计签约3969人。开展工作时,团队分片包干,利用村民早、晚、节假日等在家时间挨家挨户走访、签约、建档,对老人、慢病患者、孕产妇、儿童等重点人群定期电话或上门随访。

对待行动不便的老人,洪俊坚持“多跑一趟腿”,定期上门巡诊、送药、量血压血糖;诊疗时注意动作轻柔,针灸推拿时多询问老人感受;耐心沟通,老人耳背或理解慢,就多说几遍或写大字条。

“很多老人把我们当家人。”有位快90岁的奶奶,子女不在身边,洪俊常去给她检查、送药,陪她聊天。有次他因感冒好几天没去,奶奶急得让邻居打电话。“后来我去看她,她拉着我的手半天不放。”这份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情谊,是支撑洪俊的最大力量。

让洪俊欣慰的是,他的服务改变了村民的健康观念:“以前乡亲们是‘小病拖,大病扛’,现在主动来测血压血糖、咨询健康问题的人多了,知道要‘管住嘴、迈开腿’控制‘三高’的人也多了。村民的体检意识增强,不少人会主动要求做筛查。”洪俊提到。健康管理的关口前移,才是真正的“治未病”。“早发现早治疗的例子不少。比如通过年度体检,发现了好几位早期癌症患者,及时转诊手术后现在恢复得很好。”

宋大妈的经历让洪俊印象深刻。她起初抗拒签约。洪俊耐心解释家庭医生能定期上门、紧急情况能快速联系。签约后不久,一天下午她突发心悸头晕,拨通了电话立即联系。洪俊赶过去,发现宋大妈血压高、心律不齐,心电图显示严重心肌缺血。他及时处理并联系转诊,避免了严重后果。后来宋大妈见人就说:“洪医生真是我的救命恩人!”“这件事让我深刻体会到,签约不仅是张纸,更是信任和生命的托付。”洪俊感叹。

洪俊没有停下脚步,他正手把手带教年轻村医,把自己的技术和经验传下去,也希望能有更吸引年轻医生扎根基层的政策,让年轻人愿意来、留得住、干得好。在洪俊看来,基层天地广阔,“这里有最真实的病患需求,最能体现医者价值。”守护乡亲健康的这条路,值得他一直走下去。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王甜 通讯员 孙少芳 实习生 王雨婷

标签:
责编:赵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