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秋分,也是农民丰收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是农业大国,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国之要。”三农发展,离不开人才培养。“新农科”队伍壮大与否,直接关系粮食安全、乡村振兴,是基础性、全局性的工程。当笔者在这天看到全国网友晒出各地喜迎农民丰收节的景象、看到一张张笑脸时,既发自内心地高兴,又不免想起今年4月28日一场大会上,院士专家语重心长的发言。

4月28日,江苏大学举行的2025耒耜会议上,中国工程院院士罗锡文向现场来宾说了这样一件事:“现在很多年轻人不知道,过去在农村一个人一头牛,一天能耕几亩地?”一片安静地期待中,他竖起两根手指,“两亩。”
不少过来人的眼中,传统农耕生产效率,几乎是三农领域“入门级”的问题。最近几十年里,很多田间地头推广应用的技术,都是老一辈农业科技人员,带着希望老农致富、生产效率提升的朴素情感,在补空白、填洼地、起高楼。但是,这样的事业,谁来传承呢?即便不与农民同吃同住,可若连最基础的农业、农村、农民生活生产日常都不了解,科研的花朵能在农户的心里绽放吗?大会上,江苏大学农业工程学院副院长刘继展也发出“灵魂之问”:“如今很多农村,60岁的农民都算地里的‘年轻人’,普遍70岁以上还在从事农业生产,如果仍按传统方式耕作,如何满足发展需求?”

是的,这些才是我们庆祝一年一度农民丰收节、为三农发展感到振奋之余,也需要思考的现实课题。此前采访中,有位业界大咖曾对笔者感慨:“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写得很好!这本书相当于一扇窗,希望更多年轻人透过这扇窗,了解中国农村的发展史,而不是仅仅把它当成文学读本或普通社科读本。期望更多年轻人因为阅读著作等,对农业产生兴趣,走去农村看看,厚植乡土情结。因为年轻人,总是要从我们‘老一辈’手中,接过‘这一棒’的。”
“新农科”就为“接棒蓄力”提供了关键基石,为解决“谁来种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等发展命题注入新鲜血液。

为了打造好“新农科”,在江苏,包括南京农业大学、江苏大学、南京林业大学等高校,近年来不断加强教学投入,完善学科建设、优化人才引培机制,并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乡土情结,让青年想下乡、志在田野。有了“人才链”还不够,要为人才消除后顾之忧。泰州泰兴、扬州广陵、镇江润州、连云港海州等地,近年来“苦练内功”、积极搭台,努力让家乡青年愿返乡、外地青年敢前来,从青年科研人员到乡土人才,慢慢地,不少地方有了“破土飘香”的意味,让贴近生产的科研焕发出更多实用价值。
有了“新农科”,“新农人”的内涵便拥有进一步外延的可能。此外,正是面向未来的培养,让老一辈农科人员最为担心的人的问题,逐渐有了答案:“新农人”,何尝不是“兴农人”!而“兴农人”,不正是三农发展的动力之源吗?

诚然,伴随乡镇人口减少,“知农爱农”的教育或许还要费上相当大的力气,让学生看到选择农科专业、从事一产就业也仍需加以引导。但这些投入一定是值得的,因为锚准国家所需、构筑安全底线需要三农发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离不开大米更好吃、蔬菜更有营养、田园乡村更能让人寻到“诗和远方”。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李睿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