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首部“昆曲+文旅”非遗短剧《玉见梁辰鱼》南京路演,开启非遗传播新范式
2025-09-23 21:46  来源:交汇点新闻  作者:高利平  
1

当明代昆曲大家梁辰鱼跨越六百年时空,与当代生物医学博士高玉见在荧幕上相遇,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9月23日,国内首部“昆曲+文旅”非遗短剧《玉见梁辰鱼》在南京新华报业传媒广场举行路演活动。该剧以创新性的“古今对话”叙事和“科技+文化”的融合表达,展现了传统文化在微短剧这一新兴载体下的全新活力,为非遗传承与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本土IP创新表达,一部剧带火一座城

《玉见梁辰鱼》由昆山高新区党群工作部牵头,联合昆山传媒集团、云耕文旅共同出品。剧中,昆曲大家梁辰鱼因意外穿越至现代昆山,与科研工作者高玉见携手破解困境,并在相互启发中共同成长。“这个故事是一次跨越古今六百年的对话,同时也是一场关于昆曲之美和现代文明社会如何在新语境下‘破圈’融合的大胆实验。”该剧总导演吴桐说。

“梁辰鱼是我们昆山高新区唐龙村人,一位记录在镇志、村志,活在当地老人家口中的昆曲大家。”昆山高新区党群工作部副部长张浩在路演现场介绍,发起该项目旨在深挖本地文化名人与昆曲这一金名片,呼应高新区“玉见高新”文化品牌,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短剧形式展现区域文脉根基。

据悉,该剧取景于昆山高新区实景,如亭林园、大渔湾、奥灶馆等,将通过“剧+景+人”深度融合,打造“看剧—打卡—体验”的线上线下流量转换通道。未来还将策划主题市集、推出同款文创产品等。

昆山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巫继东表示,《玉见梁辰鱼》已入选国家广电总局“跟着微短剧去旅行”推荐项目,该剧将昆山丰富的文旅资源融入剧情,让昆山不只是一个地名,而是充满故事与风情的鲜活存在,期盼能够再现“一部剧带火一座城”的文旅效应。

科技赋能昆曲,让600年非遗“潮”起来

如何让古老的昆曲艺术吸引当代年轻人?《玉见梁辰鱼》在创作中融入了AI技术、量子纠缠、时空穿越等科幻元素。

“我们的传统文化一定要被当下的人能够接受。”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柯军在分享中表示,“如果你把600年前的观众给我找出来,我一定演600年前的昆曲给你看,可600年前的观众已经不在了。”他认为,通过AI技术等高科技赋能,昆曲可以更顺畅地链接当下,让青年人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该剧监制阮洋透露,在角色塑造上,该剧着力构建一对“镜像式”人物。梁辰鱼的形象扎根历史,其与父亲在人生选择上的冲突被戏剧化放大;而高玉见则是完全虚构的现代角色,承载着当代青年在事业、家庭与传统文化传承中的困惑与追求。两人虽处不同时空,却面临相似的精神困境,这种对称性成为情感共鸣的基石,也让穿越叙事超越了猎奇,升华为对文化传承、自我认同与理想坚守的深度对话。

另外,主创团队在剧本阶段即邀请昆曲专家指导,确保唱段、身段等细节符合传统规范,同时采用双线叙事、情绪同步、画面闪回等现代视听语言,将“量子纠缠”等抽象概念视觉化、情感化,让科幻设定服务于情感叙事与文化表达。

微短剧进入2.0时代,“国家队”引领内容升级

随着微短剧市场的爆发式增长,内容品质与文化内涵成为行业关注焦点。南京艺术学院传媒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许波教授认为,《玉见梁辰鱼》标志着微短剧从1.0时代向2.0时代的升级。

“它不同于早期霸总、赘婿等题材,极大丰富了微短剧的内容供给,甚至开辟了一条新赛道。”许波指出,该剧契合国家倡导的精品微短剧发展路径,将地方文旅与昆曲传统深度融合,同时符合微短剧的创作规律,具备强节奏、高密度、视觉奇观化等特点,有望在年轻受众中实现“破圈”传播。

资深媒体人王晓映则以“极限触达”和“沉迷机制”分析微短剧的传播逻辑。她表示,短剧借助平台与技术优势,实现了传统叙事难以企及的受众到达率。“当主力军、国家队入场,就能改变短剧初期题材单一化、过度追求‘爽感’的生态。”她认为,《玉见梁辰鱼》示范了如何在高触达率的叙事中“叠加系统化、知识化、精品化”,为用户提供智慧与优质体验。

活动当天,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一级演员孙晶与剧集主演还带来了精彩的昆曲身段互动演绎,展现了传统艺术的身韵之美。

据悉,《玉见梁辰鱼》共13集,将于9月26日起在央视频、江苏卫视、江苏有线、华为视频、爱奇艺、优酷、芒果、红果等平台全集上线,交汇点新闻客户端也将同步推出播放专区。这部作品不仅是昆曲与科技的一次大胆碰撞,更是昆山以微短剧为媒,推动文化传承、城市传播与文旅融合的一次创新实践。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高利平/文  邵丹/图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