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金陵,梧桐叶未落,紫金山苍翠依旧。在新街口林立的高楼间,在江宁区轰鸣的车间里,在雨花台区智能工厂的流水线旁,在实验室高度精密的芯片生成中,一场持续了36年的“城市盛会”仍在续写新篇。
今年9月,南京国际博览中心门前再次竖起一排排熟悉的指示牌,2025年南京金秋经贸洽谈会(简称“金洽会”)如期而至。三十六载光阴流转,这个最初仅为“搭台引企”而设的地方性经贸活动早已蜕变为南京走向世界、世界认识南京的重要窗口。当我们回望这段历程,不禁要问:金洽会三十六载,给南京带来了什么?
开放,从“破冰”到“奔涌”
1988年6月,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窗口深圳,“南京对外经济技术贸易洽谈会”成功举办。2年后,南京首办金秋经贸洽谈会,搭建沟通平台,汇聚八方资源,广邀四海宾朋。
金洽会打开了一扇窗,让南京企业看到了外面的世界。此后的30多年,“金秋之约”成了“约定俗成”的“规定动作”,不仅加深外界对金洽会的认知,更见证着南京对外开放的稳健步伐。
2024年,南京累计招引项目1723个,累计实现开工项目390个,累计实际投资总额(开工类项目固定资产投资额加运营类项目注册资本金额)1613.5亿元,累计实际使用外资28.33亿美元。数据显示,南京约60%的“三资”企业、80%的合同外资金额和90%的超千万美元外资项目直接受益于金洽会。
塞拉尼斯是全球最大的乙酸乙烯酯生产商,2002年落户南京后就深深扎根于长江北岸。
“当时我们在华东多个城市选址,最后选定南京化工园,成为入园的独家美企,开始了我们与南京的故事。”塞拉尼斯(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夏庆丽回忆,初来南京时,工厂建在长江北边,过江只有长江大桥,遇到雨雪等极端天气,对出行带来极大不便。“现在,南京已经有11条过江通道,无论是桥、隧道还是地铁,交通都很便利,住在市区的员工开车来园区工作只需40分钟。”
城市的发展红利惠及企业,企业沐浴着政策和配套的雨露,从“小树苗”成长为参天大树。据夏庆丽介绍,2011年,塞拉尼斯亚太区共享服务中心落子南京,为塞拉尼斯集团亚洲区域24家公司提供服务和支持。如今,塞拉尼斯已在南京建立7个工厂、1个环保装置,投资体量从1亿美元增加到超10亿美元。
这些年来,金洽会吸引超过110家世界500强企业和5000多家外商投资企业落户,与21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经贸关系,近三年实际使用外资近130亿美元。
发展,从“量变”到“质变”
没有一棵树从一开始就是一片林。产业的集聚,同样需要土壤阳光,才能拔节生长、聚势成峰。
越来越多跨国企业把研发中心设在南京,再“把更多技术从中国带到全世界”。重点企业的带动和引领,对产业从量变到质变的作用尤为明显。
1994年,博西家电越洋万里而来,首进中国市场。1997年,在南京成立博西中国销售公司,搭建在华销售服务网络;2004年,在南京成立家电园,建立工厂;2011年,在南京经开区成立中国研发中心;去年,将中国研发中心提能升级为全球研发中心,成为集团全球最大的综合性研发中心。
“扎根南京以来,我们从研发端到生产、销售、售后端,已做到全价值链的投入。”博西家用电器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宋凛冰介绍。
在博西家电,一台新型洗衣机有多少“含金量”?走进南京经开区的博西家电全球研发中心,工程师说,一台博西家电产的洗衣机,凝结着激光焊接、机器人视觉、深层洁净、蒸汽除皱、智能感应烘干等十余项创新技术。
这背后,是南京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成果,更离不开人才支撑。“南京优秀的高校人才不断给我们的创新增加活力。一方面通过产学研合作携手高校解决科研难题,促进科技成果落地,另一方面也为企业培养高潜力人才创造良好条件。”宋凛冰说。
近年来,南京培育引进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服务先锋,为全球数字化转型贡献了南京智慧和南京方案。今年的金洽会开幕式现场,2025南京市“全球数字服务商”正式揭晓。菲尼克斯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中通服咨询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宝马诚迈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15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服务先锋企业上榜,为进一步壮大南京数字服务方阵、推动更多企业融入全球产业链创新链、助力南京扩大制度型开放蓄力加码。
共赢,从“单打”到“组团”
金洽会带来的从来不仅仅是项目,更是区域协同发展的全新格局。
2004年,中国南京重大项目投资洽谈会首次由南京都市圈 6 城市(南京、镇江、扬州、芜湖、马鞍山、滁州)联办,这是南京都市圈城市首次在金洽会上联合招商。2021年,南京都市圈成为国家层面批复的第一个都市圈规划。
数据显示,总面积6.6万平方公里、覆盖苏皖两省9座城市、总人口约3600万人、消费市场规模达8000亿元的南京都市圈,上半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73万亿元,占全国经济比重达4.1%。通过金洽会平台,南京都市圈2024年经济总量为5.44万亿元,与2021年刚获批“国家级”身份时的3.9万亿元相比增长近4成。
作为首批中央财政支持城市更新行动的城市,当下,南京正以“发展提质+利用增效”为核心着力,将城市焕新的空间红利转化为“南京机会”,这何尝不是一种招引与发展之间的共赢?
记者注意到,本次金洽会首次发布的“城市焕新·共筑精彩”——2025南京市城市机会清单就是一大亮点。清单推出云创中心产业园、门西数字生活街区、中国东部(南京)农业科技创新港(一期)等一批具有高确定性、高成长性和高匹配性特点的城市焕新项目,为广大投资者提供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发展舞台。
这些饱含着“南京味道”和“南京机遇”的城市焕新项目,意欲吸引更多感兴趣的企业入驻,让“城市更新”与“产业落地”产生更多可能性。
2025金洽会,群贤毕至、胜友如云。正如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张燕生所说,跨国公司来得越来越多,关心南京发展的人越来越多。
36年金洽会,见证了南京从重工业城市向创新型城市的转型,从秦淮河走向长江时代的跨越,从区域中心城市向国际化大都市的迈进。正如一位连续参加了数届金洽会的外商所说:“我通过金洽会看到的,不仅是南京的变化,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缩影。不仅是项目和资金,更是发展理念的更新、城市能级的提升和未来机遇的把握。”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黄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