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不少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某个陌生的村庄打开导航,发现地图上除了村名之外,很多村道都没有名字。向村民问路,往往是东家塘后、西家田前,听了一头雾水……而对于长期生活在“无名”地带的基层群众来说,则是长期的一大困扰。
在9月23日举行的《政风热线·我来帮你问厅长》全媒体直播节目中,就有来自丹阳的观众把这个“无名的困扰”,抛给了省市民政部门的负责人:“延陵镇两个村庄没有路名也没有路牌,给老百姓生产生活造成很大不便,反映最多的就是快递寄不到家,还有救护车也进不到家!”
“道路什么时候能命名?目前卡在什么地方?”节目主持人,现场连线了丹阳市民政局局长汤军,问题单刀直入。
面对问题不回避,民政部门的负责人作出恳切回应。
“我们的地名工作力度不够,离老百姓需求还有一定差距。”汤军首先做了自我批评。并对群众的诉求给予积极回应:加快速度、加大力度实施乡村著名行动。延陵镇已完成了乡村著名行动方案,针对这两个村的主干道命名,确保在今年12月底前完成。
不光解决个案问题,还需举一反三。按照乡村著名行动三年规划,目前丹阳市已规划设标设牌的道路是1024条,还有近270条乡村道路需要设标设牌。“我们将分批次进行设标设牌工作,对于群众诉求迫切的,优先办理!”汤军说。
村道要命名,资金从哪来?记者从丹阳市了解到,市区这块,由民政部门来实施;乡村道路及村级道路因为量比较大,由各镇分批负责实施,确保2027年底全面完成,费用由属地政府负责,财政部门做好经费保障。
“节目结束以后,我们就派人到现场,抓紧完善乡镇地名编制方案,抓紧把路牌竖起来!”江苏省民政厅副厅长邱泽森用了两个“抓紧”来表达对这件事的重视。他表示,先解决有没有的问题,把路名赶快上传到互联网地图上,让老百姓有一个准确的地名信息。

“以前地名主要连接在行政村,现在老百姓需要延伸到自然村,对地名密度、精细度提出来更高的要求!”邱泽森还补充解释说,随着我国城乡融合发展,乡村地名在交通出行、物流运输、文化传承、基层治理等方面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江苏现在正在积极实施乡村著名行动,计划用三年时间实现全覆盖,确保“有路必有名,有名必有牌”。
“著名”,作动词时,有“起名、命名”的含义,作形容词时,则有“扬名、闻名”的意思。省民政厅区划地名处处长张成标展开介绍说,江苏正在通过试点先行、重点扩面、整体提升“三步走”,推动完善乡村地名标志体系,打通乡村地名服务“最后一公里”。比如,溧阳市通过探索“地名+农特产品”“地名+乡村旅游”等多种发展模式,上传了1000多个乡村级快递点,开设了100多场次的乡村地名元素的农产品直播,很好发挥了地名的“扬名”功能。

不仅是乡村的路,乡村著名行动开展以来,江苏全省已命名1.6万条乡村地名,还上传了包括农家乐、葡萄园等等16万条信息点,为乡村致富、为农民服务提供了很好的便利。记者还了解到,江苏将进一步提升乡村地名及其标志的广度、密度、精细度,畅通工业品进村、村里农产品进城之路,推动宜居宜业、特色鲜明的和美乡村“有名有实”。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海子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中的这句话,在不远的将来,会成为长在江苏大地上的一幅美丽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