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大地流金。广袤的江苏大地,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今年的丰收节,我们收获的不仅是沉甸甸的稻谷,更是一幅由探索精神、远航勇气、奋斗汗水与创新智慧共同绘就的时代新画卷。
丰收是技术创新的生动注脚。赵亚夫团队深耕再生稻技术,让“一种两收”成为现实,亩产效益显著提升。这不仅是农业技术的突破,更是向科技要产能、向创新要效益的发展理念革新。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不断提升,是现代农业告别“靠天吃饭”传统模式的鲜明印证。再生稻在田间焕发第二次生命,长出的不仅是金色的稻穗,更是科技赋能农业的无限可能。
丰收是产业融合的立体呈现。从海门的千帆竞发、鱼虾满舱可以窥见,丰收的边界已从耕地走向深蓝,从“一亩三分地”扩展到“蓝色国土”,从“粮食安全”升维到“食物安全”。今天的丰收,早已突破单一农业生产范畴,呈现出一二三产深度融合的新格局。这种融合不仅丰富了城乡居民的“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更鼓起了农民群众的“钱袋子”。
丰收是直面灾害的坚韧守护。盐城抗旱保丰收的实践,见证了江苏农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和防灾减灾能力的持续增强。面对旱情威胁,江苏水利工程、节水技术、应急措施多管齐下,将自然灾害影响降至最低。这背后,是多年来我省农田水利建设的不辍耕耘,是“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生动写照。从来没有不劳而获的丰收,只有在大自然的一次次考验中用智慧破局、以汗水铺路,才能将一粒粒果实稳稳攥在手中。
丰收是智慧农业的未来图景。苏州昆山的智慧农业新场景,让我们看见农业的未来模样,无人机巡田、大数据测土、智能灌溉系统……这些曾经难以想象的画面,如今早已成为现实。智慧农业不仅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精度,更回答了“谁来种地”的时代之问。有了返乡拥抱智慧农业的年轻人,乡村振兴便有了源头活水,“回村”不再是撤退而是“进场”,“新型劳动者”正在撬动“新质生产力”。
四幅剪影,拼成江苏丰收的“四维答卷”——再生稻回答“怎么种得更值”,海边的渔船回答“怎么走得更远”,盐城的水网回答“怎么扛得更稳”,昆山的农业园回答“怎么种得更好”。答案背后是把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写在大地上、把产业韧性嵌进链条中、把共同富裕落到口袋里的不懈探索。
丰收节,是庆祝,更是致敬。我们致敬每一位躬身大地的农民,致敬每一位默默奉献的农技人员,致敬所有为粮食安全与乡村振兴倾注心血的奋斗者。他们用双手托举起“中国饭碗”,用创新书写着“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时代答卷。
丰收,是对过去努力的褒奖,也是对未来发展的期许。新征程上,江苏有条件,也有责任打造更加丰饶的新时代“鱼米之乡”,让耕地、海洋、天空一起“长”出食物,让数据、资本、人才一起“流”向田野,让“丰收”二字从“秋后的硕果”变成“四季的常景”。
(吴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