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731》在社交媒体平台掀起广泛讨论 8万条影评传递“沉重”与“铭记”
2025-09-23 09:06  来源:交汇点新闻  作者:周娴  
1

电影《731》正在全国热映,仅上映5天票房便突破12亿元,并在社交媒体平台掀起持续而广泛的讨论热潮。截至9月21日,猫眼平台已累计收到8万条观众评论。记者借助Python对8万多条评论进行词频分析,试图从文字中捕捉这部电影所触发的集体共鸣与历史回响。

在众多评论中,“历史”(172次)、“实验”(56次)、“真实”(44次)、“日本”(38次)等词汇高频出现,清晰指向影片的核心主题——以真实历史为背景,揭露了侵华日军731部队的反人类罪行。影片中,活体解剖、细菌实验、冻伤测试……一群被称为“马路大”的中国人,被当作实验材料送进阴暗的实验室,直至生命被彻底榨干。网友“白芷”表示,电影并未刻意渲染血腥,“生撕冻伤手臂、剖腹取婴、尸体焚化等画面大多一笔带过。”网友“123”认为,整部影片贯穿沉痛氛围,“但这就是历史的重量,它真实发生在我们土地上。”

网友评论中,“残忍”(32次)、“沉重”与“绝望”(各27次)成为网友表达情绪的核心词。“沉重”,几乎是所有人离场时的共同感受——它既来自对民族苦难的悲悯、对逝者的哀悼,也源于对人性之恶的震惊与反思。网友“陌陌”写道:“历史的惨痛远超想象,医学本应救人,他们却把它变成了地狱。”网友孙皓观影后“被绝望感压得喘不过气,没想到先辈竟然是这样过来的”。

“勿忘”“铭记”“国耻”等词在评论中出现的频率均超30次,凸显了影片承载的历史教育意义。而“和平”“记得”等高频词则折射出更为深层的公众共鸣。电影《731》聚焦普通人的命运,将宏大的民族伤痛转化为可感可触的生命故事,唤起了观众对“先辈”遭遇的深切共情。网友“燕语”通过电影“感受到先辈们的黑暗、绝望、屈辱与惊恐”。影片中,片尾那句“你若记得,我便活着!”清晰传递出“铭记”的深意:每一份牺牲都应当被看见。

“孩子”一词在评论中出现了24次。影片中,14岁的林子烨饰演的小魔术师“孙明亮”成为黑暗中一束微光,这个在绝境中仍怀揣希望的少年形象,打动了很多网友。网评区还引发了关于“电影是否适合孩子观看”的讨论。网友“苏州河”认为:“我们的少年既需阳光,也要面对风雨,更应学会在打击与重压中破土成长,不要低估孩子直面历史真相的勇气。”

技术支持:蒋志初 孙甲飞 谢楠 李新煜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周 娴

标签:
责编:陈逸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