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有病,须是剥落。剥落得一番,即一番清明。后随起来,又剥落,又清明。须是剥落得净尽方是。”翻开《象山语录》,来自800年前的“剥落”之说,仍予今人以启迪。在存斋先生看来,“心蔽”如洁净之物被污泥包裹,要让其恢复清明之态,必须一层一层剥去附在外部的污物。所谓“剥落”,置于当代语境中,便是自省。
1926年11月11日,鲁迅在《写在〈坟〉后面》一文中写道:“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面地解剖我自己。”“无情面”已经非常之难了,还要加一个“更”字,这个“更”字一加,分量就大不一样。可贵之处,便在于敢于刀刃向内的勇气。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说:“和自己的心进行斗争是难堪的。”现实生活中往往是“解剖”别人比较容易,而“解剖”自己就不那么容易做到。有些人对待别人的缺点错误“铁面无私”,但对自己身上的缺点错误却总是羞羞答答,“犹抱琵琶半遮面”。这种“严于律人,宽于律己”的做派,说到底,就是怕“痛”,没有勇气“解剖我自己”,所以找出千万理由。
“解剖自己”光有勇气还不够,还需学会方法,既不能乱来一气,也不可敷衍了事。对于刚踏入大学校门的新同学来说,通过不断科学、辩证地“解剖自己”,剔除心田里的“稗谷”,对于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善莫大焉。
“解剖自己”要持之以恒。人的每一种错误思想和行为,都有它的顽固性。今天改了,以后还可能由于习惯的惰性再表现出来,需要长期用心纠正。每一次纠正,便对正确思想和行为的形成起到强化作用,对错误的东西起到抑制作用。人在社会生活中,可能不自觉地受到一些不恰当的观念和现象的影响,道德意识中会侵入新的杂质,更需要及早发现并纠正。
“解剖自己”还要敢公开。周恩来同志曾说过:“有错误要逢人便讲,既可取得同志的监督帮助,又可以给同志们以借鉴。”这是因为,想要偷偷地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并不容易。做到“逢人便讲”,使之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既可以得到群众的监督,又可以使群众知道你改正缺点错误的决心,这才是正确的态度。有些人,自己有了缺点错误,非但不作公开检讨,反而拒绝他人的批评帮助,甚至怒目而视,寻机报复,这是十分错误的,这本身就应该很好地解剖解剖。
“解剖自己”还得摸准弱点。托尔斯泰十六七岁的时候,有着明显的弱点:急躁、懒惰、缺乏毅力,什么事都想干,却都难得干到底。他深感这种性格弱点是他实现人生理想的巨大障碍,决心向它开战。于是,他采取了两个并不显眼的措施:一是天天早起做体操,称为“记忆力体操”;二是每晚临睡前,以记日记作为一天的结束。这两个习惯保持到托翁八旬高龄。借助着这两个看似“易如反掌”的措施,托尔斯泰不仅克服了懒惰、急躁、缺乏毅力的意志缺陷,而且大大增进健康和记忆力。
“解剖自己”,最重要的是要正心诚意。“人之有心,犹舟之有舵。舵横则舟横,舵正则舟正。故善检身者先治心。”古人说的正心很有道理,也很重要。人活于世,要成就事业,必须先抛弃一切害人之心、损人之心、欺人之心。心正了,才不致于走上歪门邪道、干出伤天害理之事,方能“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当然,自省是为了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而不是揪住错误不放,不停地用错误否定自己、审判自己。刚刚进入大学,无论是学业,还是人际关系,都会面临一些不适。如果忽略全局,不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就容易把所有问题都归结于己身,一次犯错就沉浸在低落情绪中,反复苛责自己,甚至惩罚自己,就会陷入无限的内耗。
诚然,自我反省并不是件容易事,但不妨将之视作推动自我成长的利器。甩掉“难堪”顾虑,甚至抱着某种愉快的心情去“和自己的心进行斗争”,自会柳暗花明。(江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