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航煤出口开创先河、德企研发中心落子南京、中欧班列呼啸往来、“水晶之都”年交易额突破460亿元……这个金秋,众多媒体在“活力中国调研行”江苏调研中,收获了“硬核”新闻。
“北京西路瞭望”注意到,无论是央媒还是其他省市的媒体,都在报道中讲述了很多生动有趣的故事,让人看到了一个充满创新与开放活力的新江苏。不妨细细品味其中一些——
①
智能制造,穿过“南京门”走向世界
当你每天在地铁里穿梭通勤,当你坐上复兴号高铁,可能你并不知道,刚刚进出的那一道门,就是“南京造”。中国青年报记者在康尼机电门系统智能生产车间观察到:“机器人是绝对的主力,它们高效协同,平均仅需四到五分钟就可以完成一套门机构的总装下线。”“据统计,康尼机电乘客门系统在国际市场占有率在36%左右。”公司产品已出口美国、法国、加拿大等全球40余个国家和地区。
扬子晚报记者在南京康尼机电股份有限公司则看到,机械臂正有条不紊地焊接、封边,一扇扇车门经过精密加工,走向全球。公司相关技术人员告诉记者:“其实车辆门不仅仅是我们看到的门,还是一个完整的系统,里面科技含量也很高。”

“海外的客户认可我们的品牌。即使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国际市场,我们的技术仍占优势。”康尼机电副总经理黄佳告诉中国新闻网记者。2024年,公司出口业务新签订单金额10.11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50.90%。
②
创新高地,外资研发中心汇聚南京
“中国实际上是一个创新高地。不单是在汽车制造和人工智能(AI)领域,在家电行业,中国的创新也层出不穷。”博西华电器董事长姚勇向中国青年报记者盛赞。能提供2000多份智能菜谱的烤箱、能自清洁的油烟机、能杀菌消毒的洗衣机……一系列智能电器营造的现代生活场景映入科技日报记者的眼帘。

2011年,博西家在南京经开区成立中国研发中心。2024年,该研发中心提能升级为全球研发中心,成为集团全球最大的综合性研发中心。中国新闻网报道称,其研发人员已超过700人。
科技日报的数据显示,南京市省级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及功能性机构从2021年的43家增至2025年的50余家,外资研发中心数量从2021年的9家增至2025年的48家。西华电器董事长姚勇介绍说:“开发区为我们提供了资金支持,也帮我们建立与高校的对接,让我们享受到高校的人才红利。目前公司的研发人员平均年龄在35岁以下。”
③
绿色转型,废料也能摇身变为新能源
“我是一滴地沟油,请大家看我的72变:我从地沟里捞出后进入工厂,经除杂、脱水、物理精炼完成初步精炼与处理……”人民日报客户端用生动的动画展示地沟油的蜕变历程。

在连云港嘉澳新能源有限公司,这项技术已成为现实。科技日报记者看到,“‘地沟油’等废弃油脂经过化验检测、水洗、除杂、吸附等预处理,再通过加氢脱氧、精制、裂化、异构等工艺,生成‘绿色燃料’生物航煤(SAF)。”
公司总经理何健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我们利用废弃油脂制造生物航煤,比国外一些同行直接将大豆油等食用油作为生产原料,碳减排值更高,在市场上也更有优势。”
2025年5月,嘉澳新能源1.34万吨生物航煤成功出口,标志着全国首个生物航煤“白名单”出口试点正式落地。科技日报报道称:“这是国内首次通过‘白名单’机制开放生物航油出口,产能核验是关键门槛,既防止低效产能无序扩张,也为技术领先企业创造先发优势。”中国新闻网报道称,这一试点“预计每年将带动超50亿元的外贸增量”。
④
港口枢纽,打通国际物流大动脉
金秋时节,江苏各大港口作业繁忙。中国新闻网记者观察到:“船舶如织、车流不息,外贸进出口呈现强劲势头。”
在连云港港,停靠在68号泊位的“奥克兰盛世”轮装载195台宇通大巴,准备发往摩洛哥。在中哈物流合作基地,“一列装有二手车、汽车配件、瓷砖、茶叶、洗护用品等货物的国际班列驶出,发往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家。”连云港港口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连云港港以拓展外贸通道、优化口岸服务为双轮驱动,今年1月至8月,全港累计完成货物吞吐量同比增长7.57%,集装箱量同比增长8.66%。”

太仓港同样表现亮眼。中国新闻网报道称:“今年以来,太仓港汽车出口呈现‘爆发式增长’,1月至8月出口汽车51.3万辆,同比增长超六成,超去年全年总量,成为中国汽车‘出海’最重要枢纽之一。”江苏太仓港口管委会发展服务局局长方健介绍:“今年前8个月,太仓港完成集装箱吞吐量580万标箱,同比增长2.2%,完成货物吞吐量1.99亿吨,同比增长7.9%,其中外贸货物吞吐量完成8659万吨,同比增长11.7%。”
⑤
特色产业,让县域经济焕发新活力
在“世界水晶之都”江苏东海,神秘璀璨的紫水晶、温润通透的黄水晶吸引着全球客商。中国新闻网报道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县水晶从业人员约30万人,加工企业3500余家,年产水晶产品1.2亿件,水晶交易额460亿元。”
现代日报记者深入报道了东海水晶产业的繁荣景象:“走进东海水晶城,不由得会被琳琅满目的水晶制品和水晶原石深深吸引。店铺内,水晶制品价位由低到高应有尽有,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求。大家挤在柜台前挑选着心仪的水晶,直呼:‘太好看了!来了不想走。’”
“今年以来,‘水晶热’席卷全网,更是强势带动东海‘翻红出圈’,2025年1-8月水晶交易额为390亿元,其中电商交易额为265亿元,预计全年水晶交易额突破600亿元。”
除了水晶,东海另一项“明星”产业便是穿戴甲。人民日报报道称,江苏连云港东海县每年可生产1.5亿副“穿戴甲”,年销售额超80亿元,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穿戴甲设计师陈状表示:“通过我的设计把中国文化融入穿戴甲传播到海外,我很自豪。”

⑥
双向开放,从“德企之乡”到“中亚走廊”
在太仓中德合作展示中心,德国地图上的星星标示了在太仓的德企来自哪里,太仓地图上的星星则显示德企在太仓的落户情况。中国青年报记者看到:“其上星形图案密密麻麻。”“自1993年德企‘克恩-里伯斯’落户太仓以来,这座常住人口不足85万的苏南小城已吸引超过560家德企入驻,总投资超60亿美元,年工业产值超过670亿元。”舍弗勒(中国)企业传播与市场部总监李佑美告诉记者:“太仓是舍弗勒的福地。太仓有非常好的区位优势,人才、上下游供应链都集中在周边区域内,对提高工厂运营效率有很大帮助。”
无独有偶,“在中国投资,在常州建基地,来对了!”瑞士医沛生集团常州公司总经理斐雷杜用中文向经济日报记者表示,“这是一个不会后悔的选择。”他的坚定背后,是公司总投资1亿欧元的新项目,这是最初投资额的2倍。

另一方面,江苏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合作也在深化,一边“走出去”,一边“引进来”。在南京的中国—中亚贸易畅通合作平台,产品展销区内摆放着“哈萨克斯坦的驼奶粉、吉尔吉斯斯坦的蜂蜜、塔吉克斯坦的伏特加、土库曼斯坦的汽水、乌兹别克斯坦的蚕丝……”现代日报记者描述道。
科技日报报道称:“2025年1—5月,苏豪控股集团依托中心桥梁载体作用,对中亚五国进出口额9500万美元,同比增长逾200%。”平台已吸引超100家江苏企业落户,成为江苏企业走进中亚的重要端口。
南京海关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8个月,江苏省外贸进出口总值3.82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5.1%,增幅较全国高1.6个百分点,占同期全国进出口总值的12.9%。”连云港嘉澳新能源总经理何健的一句话或许最能概括这个趋势:“我们今年的订单已经全部排满。”
从南京的智能工厂到连云港的智慧港口,从东海的水晶小镇到太仓的德企集群,这些报道虽然讲述了一个个看似并不宏大的故事,但其实都指向了一个更宏大、更核心的主题:新质生产力正成为江苏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推动着这片热土在双向开放中迈向更加广阔的国际舞台。
撰稿 | 新华日报记者 陈祉樾
图片 | 人民日报 中国青年报 紫牛新闻 中国新闻网 现代快报 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