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修订后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进一步拧紧了党政机关带头过紧日子的制度螺栓。与此同时,从《政府工作报告》将提振消费列为“头号任务”,到中办国办印发更加细化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再到各地密集推出鼓励消费相关举措,政策层面正积极鼓励大众消费,提升生活品质。
一边是“紧”,一边是“振”,对此有人不解:政府带头省钱,还能带动大家花钱吗?有人甚至认为“党员干部应该带头消费”“整治违规吃喝导致餐厅经营困难”“严禁形象工程导致项目变少”。诸如此类的杂音,既是对“过紧日子”的曲解与误读,也忽视了“提振消费”的核心动力。
“过紧日子”与提振消费并不矛盾。提振消费,离不开真金白银的投入。以旧换新补贴、消费券发放、文旅优惠等活动,哪一项不需要财政支持?而这些资金从何而来?正是靠党政机关率先垂范,压缩“三公”经费、严控非必要开支,把“省下来的钱”精准投向提振消费“刀刃上”。“减”掉不必要的浪费,“增”出消费的新活力,“过紧日子”不是消费的“刹车片”,而是有力有效提振消费的“助推器”。
进一步看,党政机关过“紧日子”具有示范引领效应,有助于推动全社会形成健康文明的消费风尚。工作会议不摆花草、餐饮招待不上烟酒成为常态,所传递的绝非“消费降级”信号,而是对奢靡之风的摒弃,对实效、实绩的追求。党政机关过“紧日子”,不是要做“苦行僧”,而是要当“领头雁”,引导大众消费从注重物质炫耀、面子排场,转向追求品质、体验与个性。事实上,真正的消费提振,必须建立在真实需求之上,提振消费的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非鼓励盲目攀比和无效浪费。党政机关以身作则,恰是从价值观层面为“何为良好生活”树立标杆,这与提振消费的初衷高度一致。
更重要的是,“过紧日子”所节约的公共资源,能够转化为惠及民生的切实投入,为提振消费筑牢基础。节约下来的资金,可用于改善社会保障、增加教育医疗投入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等。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能减少民众后顾之忧,从而提升消费意愿;对小微企业的扶持则直接关系到就业与收入,而收入水平是决定消费能力的根本因素。这些领域既是民生关切的焦点,也是消费潜力和活力所在。党政机关的“紧”,正是培育消费土壤、滋养市场活力的重要手段。
“对比”出真知。曾几何时,一些地方以“带动消费”为名,行铺张浪费之实,“3600万建客运站,10年未启用”“耗资数亿元却沦为‘半拉子工程’”等新闻屡见不鲜。这些“形象工程”“政绩工程”非但不能提振经济,反而严重破坏正常市场行为和公平发展环境,最终打击的是消费信心与市场活力。当政府不再热衷于“寅吃卯粮”的豪赌式投资,转而将资源投向基础设施、民生保障、产业发展,才能从根本上提升消费的内生动力。可见,党员干部“过紧日子”,将为提振消费注入更持久动力。
说到底,“过紧日子”与提振消费,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而是相辅相成的共同体。做好“减”与“增”的辩证法,以“紧”促“实”,以“俭”养“兴”,让财政资源从“内耗”转向“外溢”,才能让消费真正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稳健引擎,让人民群众在理性、火热、可持续的消费中,感受到生活的温度与时代的进步。(陈立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