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苏超”去读城|为啥扬州人不懂泰州话,却错把盐城人当“老乡”?
2025-09-22 11:51  来源:交汇点新闻  作者:张晨  
1

“苏超”最后一轮常规赛,扬州队将在主场迎战来访的盐城队。这场比赛有意思之处在于,如果两地球迷都用方言助威,那么现场将会出现一幅十分亲切的画面:两边喊出的方言极其相似,就像是两支家乡队在互相较劲。

扬州人的方言困惑

作为本场比赛东道主的扬州人,平时在方言环境下时常会有一个困惑:他们不大能听懂曾经是一家人的泰州人讲话,却总把盐城人错当成说着乡音的“老乡”。扬州方言和盐城方言不仅发音相似度极高,连一些惯用的方言俗语比如“铅角子(硬币)”“颈刚(脖子)”“手捏子”(手帕)等,很多说法都完全相同。

从地理上看,盐城其实仅仅与扬州下辖的宝应县接壤,盐城方言也确实和宝应方言更加接近。从历史上看,盐城只在西汉至西晋时期短暂归属广陵郡管辖,自东晋设立盐城县以来,基本就已经脱离与扬州的隶属关系。这就让很多扬州人不解:盐城远不如泰州与扬州之间的地理和历史关系亲近,但为何盐城方言却比泰州方言更接近扬州呢?

扬州人常把盐城人认作“老乡”。张晨 制图

根据现代语言学对江苏方言区的分类,扬州、盐城和泰州都属于江淮官话方言区,但稍有区别的是,扬州和盐城同属江淮官话洪巢片,而泰州大部分地区则与如皋、海安、如东、东台、大丰等地属江淮官话泰如片。不同片区的归属,导致了扬州与盐城、泰州之间的方言存在“亲疏”差异。

这种差异有多大?用一个“苏超”热梗就能够说明。洪巢片的扬州、淮安、盐城、镇江人,听到淮安“浪里马”这个词都会会心一笑,但泰如片的泰州、如皋、如东、海安、东台、大丰人大都会一脸茫然,不知所以。

江淮官话是什么话

说到这里,先要了解一下“控场”江苏中北部方言的江淮官话究竟是一种什么语言。

众所周知,扬州建城始于春秋吴王夫差北上伐齐时期,所以在古代很长一段时期里,江淮地区属于吴文化圈范围。北宋司马光所著的《资治通鉴》记载:“隋炀帝至江都……帝自晓占候卜相,好为吴语。”杨广20岁出任驻治江都的扬州总管,先后坐镇扬州达十年之久,而此间他“食吴馔”“言习吴音”“好为吴语”“属文为庾信体”。从隋炀帝“言习吴音”中能够看出,至少到隋代时,扬州官方、民间讲的都还是吴语。

江淮官话方言区分布图。

那么,江淮官话又如何成为了以扬州为代表的江淮地区的通用语言?这与中国历史上数次移民南迁的关系密不可分。西晋末年,“永嘉之乱”引发北方士族大规模南迁,随着人口迁徙,中原雅言开始对江淮地区的语言形成渗透,原本的吴语开始被北方话渐渐覆盖。至东晋时,北方士族定都南京,江淮地区形成了江淮官话的萌芽,但使用范围还仅仅在以南迁士族为主的官方范围内,还未大面积取代吴语。

唐代中期发生“安史之乱”与黄巢起义,北方战乱引发又一次南迁浪潮,扬州因接纳大批北方流民,不仅因此成为全国超一线城市,更使江淮地区再次成为北方方言的“接收站”。这段时期,江淮地区语言的浊音清化、入声韵尾弱化等官话特征开始显现。北宋亡国、南宋建立之际,北方人口和方言第三次大规模向江淮聚集,至元朝建立时,古官话系统已经在江淮地区确立了官方和民间通用语言的地位。到明朝,朱元璋定都南京,江淮官话一度就作为明王朝的官方通用语言。

江苏方言区示意图。

然而这期间,吴语也在向江淮官话反向渗透。明代初年,“洪武赶散”将江南吴语区的移民,大量安置在使用江淮官话的扬州、泰州、盐城等江淮地区,因为各地区受到吴语影响的程度不一,从而在江苏范围内产生了洪巢片和泰如片两个主要片区,其中泰如片受吴语影响更深。

“扬盐”不懂“泰如”的原因

扬州和盐城同属的江淮官话洪巢片,虽然地跨苏皖、地域广阔,但核心语音特征相对统一,之间互通性较高,这也是扬州人在江苏省内基本能和盐城人、淮安人、南京人、镇江人、连云港市南人、宿迁南部县市人,通过方言无障碍交流的原因。而泰州、如皋、如东、海安、东台、大丰,以及扬州江都宜陵镇以东部分乡镇等泰如片区域的江淮官话,历史上受吴语影响更深,形成了兼具江淮官话和吴语部分特征的混合方言,与洪巢片发音和词汇的差异都比较明显。

语言学研究发现,从发音上看,洪巢片以扬州话为代表,调类数量为4个,最大特点是无独立入声,调值整体较为平缓,没有明显的短促顿挫感。泰如片以泰州话为代表,调类数量为5个,核心特征是保留独立入声,古入声字仍单独成为一类,调值短促有力,带有明显的“塞音收尾”顿挫感,这是两者在发音上最直观的区别。

洪巢片常“r、l ”混读,同时“zh、ch、sh”与“z、c、s”的区分不严,几乎不发翘舌音。泰如片则对“r、l”区分清晰,几乎不混读;“zh、ch、sh”与“z、c、s”的界限也更为明确,咬字相对更“硬”。

在日常用语上,发音加上词汇的差别,洪巢片和泰如片的差异就很大了。例如洪巢片的“车子”说“qi zai”,“昨天”说“za ge”,“虾子”说“xia zai”,“吃饭”说“qi fan”,“外出闲逛”说“cong jun”,“喝水”说“huo sui”。换作泰如片,“车子”称“cha zhi”,“昨天”称“cha ga”,“虾子”称“ha zhi”,“吃饭”称“che fan”,“外出闲逛”称“chong hun”,“喝水”称“chi cha”。

扬州人与泰州人方言差异。 张晨 制图

扬州人和泰州人用方言交流比较费劲,但和盐城人交流就亲切多了。比如,大家都把“今天”说成“更个”,“知道”说成“晓得”,“回家”说成“家去”,“茅司”表示厕所,“手捏子”指手帕,“洋柿子”指西红柿,“来斯”表示厉害能干,“搭僵”形容不给力,“齁咸”表示太咸。

当然,扬盐两地有些词汇用的词一样,在发音上也有细微差别,比如扬州话“对不对”,盐城话就是“dou不dou”;扬州话形容快会说“一ha头”,盐城话就是“一hia头”;扬州话表达刚刚的意思说“将才”,盐城话就是“将么”。

有些人说,江淮官话土味重。其实方言本身没有土潮之分,之所以有人会形成这种印象,主要是方言区经济状况映射的原因。在明清,扬州、淮安经济鼎盛,扬州话为代表的江淮官话也是那个时代最流行的语言。其实,不论是何种方言,都是人类文明传承的结晶,从中可以观察到一些小群体在千百年发展中形成的独特文明。在当今方言流通和传承趋向弱势的背景下,还应对各种方言进行保护性地记录和留存,毕竟一种方言的消失,也意味着一个群体的文明在历史长河中永远消亡。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张晨

标签:
责编:张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