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中学生生物学奥林匹克竞赛传来的喜讯尚未消散,9月7日,省内3000名学子又迈入2025-2026赛季江苏化学奥林匹克初赛赛场。就在此前一天,新赛季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拉开序幕。紧随其后,数学和信息学竞赛省内初赛也于9月纷纷启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学竞赛被统称为5大学科竞赛,有人形容它们是“华山一条路”,比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还难。但正是这条充满艰辛、竞争异常激烈的人才选拔之路,社会关注却不断增长。
神秘面纱后的学科竞赛是怎样的?过去极少数学校才能捧起的奥赛荣誉,为何愈发令人着迷?

“机遇”
细翻国内学科竞赛发展历史,不难发现社会关注有过两次显著提升。一次是在2012年微信朋友圈出现后,竞赛因其话题容易出彩,经常能见获奖信息转发;另一次是最近五年,自媒体聚焦和学校推动使之再度成为焦点。
“与此前不同,这次很多学校走到台前,不再局限于态度上的支持,而是旗帜鲜明投入真金白银,开始有组织地谋划校内竞赛培养。”南京外国语学校创新教育处副主任、南外信息学钻石教练李曙表示。就在前段时间,李曙曾目睹苏南一所高中发布招标公告,内容既涵盖竞赛教练招聘,还包括竞赛课程在内诸多教资的采购。
“将学科竞赛作为‘战略资源’布局,的确是当前的趋势。”南京市中华中学生物学竞赛教练时雨晨,毕业于安徽马鞍山二中,“2012年我参赛拿奖那阵,竞赛教练还是‘稀有物种’,远不如今天炙手可热。”
而眼下,仅以南京为例,南外、南师附中、金陵中学、南京一中、中华中学、二十九中、南师附中秦淮科技高中、溧水高级中学等校,均已面向竞赛教练展开招聘,不少学校都将这类教练作为“紧缺人才”加快布局。
“竞赛本身作用很多,不过最现实的一点与升学有关。”江苏省内一所高中校领导坦言,这几年竞赛背景越来越重要,一方面高考数学最后一题已有竞赛影子,更注重思维能力,另一面大学入学的多元评价给竞赛生预留出更多通道。
记者梳理发现,早在2020年国内高校启动“强基计划”头一年,学科领域具有突出才能和表现的考生就被列入招生范畴,衡量标准便是在高中阶段获得数学、物理、化学等奥林匹克竞赛全国总决赛的一等奖(金牌)、二等奖(银牌),并且高考成绩不低于所在省区市的第一批本科录取控制分数线。5大学科竞赛的地位,随之提升。
不止强基,保送与综合评价也有竞赛身影。近年来,国内5大学科竞赛保送生基本稳定在260人。至于综评,2025年江苏高校通过这一途径共录取4025人,规模与去年基本持平,学科竞赛奖项依旧是极具说服力的“敲门砖”。

“多元升学途径和与之配套的高校招生政策,令不少高中回过神来:学生一旦搞竞赛拿奖,就有走强基、综评降分录取的可能,这比固守传统、仅凭高考成绩‘硬冲’名校,机会大多了。”有业内人士分析。
“变形”
升学带来的影响一环扣一环。江苏一所高中的新生范泽瑞,从小开始接触信息学竞赛,对他来说信竞最直观的变化,莫过于参赛人数多了,且有低龄化趋势,“前两年初赛赛场至少三分之一是小学生,为此中国计算机学会去年专门对信息学奥赛的参赛年龄做出限制。”
伴随参赛热度提升,角逐烈度可想而知。
时雨晨告诉记者,国内生物学竞赛有三场重要考试:江苏赛区的初赛、复赛和全国总决赛。好比上赛季,全省生竞初赛收到数万份报名,其中3600多人晋级复赛。复赛后,按成绩发放两类证书:一类是中国动物学会和中国植物学会颁发的国奖,省内580人获该类证书。另一类是省奖,包含国奖选手在内,江苏共1487人上赛季获评“省一”,此外,部分未获“省一”的参赛者也能拿到“省二”和“省三”。综评选拔时,“省二”及以上奖项多半都有用处。
“生竞复赛结束后,全省排名最靠前的18人进省队,代表江苏去打全国总决赛。待国决成绩公布,全国前150名拿金牌,这当中仅前50获保送资格,其余金牌和银牌选手可选强基,但仍需高考。”时雨晨说。
5大学科竞赛选拔细节虽有不同,模式却大抵相似,“杀”出来的都是凤毛麟角。拿信竞来讲,江苏两三万初赛考生中,能进省队的只有15人左右,相当于平均每2000人仅1位有机会去争夺金牌。

于是为了尽早发掘竞赛苗子并将其收入囊中,近年来省内有高中从中考前便开始“掐尖”,甚至一年掐八次,提前锁定区县乃至全市优质的初中生源,目标不限于未来争抢省队名额、夺保送资格,“国一”“国二”“省一”“省二”,凡是能将学生送入名牌大学的机会一个不落。通过出成绩,“滚雪球”式吸引有竞赛背景的学生和以他们为榜样的中上游考生,以此优化学校生源。
事实上,类似情况全国广泛存在。苏北一所县中竞赛教练,专门把5大学科竞赛近三年国家集训队的人员信息汇总出来,手指着部分学生所属的中学感慨:“江苏学校搞竞赛还是太温和。”
秦嘉屹去年6月被省内一所中学聘为竞赛教练,此前她曾在中部地区一些学校教过竞赛。“那种‘卷’法你难以想象。”据她回忆,有的学校给教练开出数倍于普通教师的工资,但又将招竞赛生作为硬性指标派给教练。高压之下,操作难免变形:就有教练明知学生不适合,仍先招再说;还有学生勉强拿到强基资格却倒在高考分数上,最后再去复读。
“平衡”
其实,很多高中校领导清楚,学科竞赛在拔尖创新人才早期识别、培养和选拔中有积极的一面,也知晓竞赛与升学挂钩易产生功利心,难的是怎样在两者间找平衡。
记者调研发现,坚持志趣导向、保持理性是关键。
有受访家长坦言,当看到苏中某市一所高中,把“数、理、化、信息学等方面具有学科特长,在中小学相应学科竞赛中获得省级一等奖及以上奖项的优秀应届初中毕业生”作为中考科技特长生报名条件时,由内而外感到焦虑。
部分中学校长也有压力:“头部高中竞争激烈,不搞竞赛迟早要被甩开。”
可另一边,被“压”出来的“尖子”即使进入大学,也面临失去学术热情的可能。因此,在国际化学奥赛金牌得主、南外化学竞赛保送生庄楚越父亲口中,兴趣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儿子从小就对化学感兴趣,喜欢动手捣鼓,后来我干脆为他在家里搭了实验台,买来化学仪器和试剂,鼓励他动手实验。当然偶尔也有‘失手’的时候,家里房顶至今还有块他做实验留下的印记。”庄楚越的父亲伸手一比划,“也是因为兴趣,儿子走上竞赛这条艰辛的道路,高中钻研过的大学化学教材和习题集,摞起来有一米多高。”

南京市中华中学校长朱征,非常理解这种感受。他见过不少竞赛生为一道题冥思苦想若干小时:“很佩服!如果不是兴趣使然、没有钻研精神,一般人20分钟解不出来恐怕就要放弃了。”因而他也确信,学科竞赛对于找出“学有余力且有学术志趣”的青少年有促进意义,对发掘基础学科潜在人才更不必说,这也是国内外高校重视竞赛的原因。但身为校长,朱征又明白竞赛的风险,必须小心翼翼“端这碗水”。
“对于生源基础较好的中学来说,可以给学生搭平台、让他们有机会接触竞赛培训,这对拓展思维有帮助,但千万别走极端。”朱征提醒,学校不要贪大求全、更不能一味追求拿奖牌,演变成垄断优质生源、造成教育不公、加剧校际恶性内卷。
为最大限度发挥学科竞赛积极作用,让竞赛理性发展,南京在市级层面专门针对5大学科,授予5所市属高中“奥林匹克学校”称号,鼓励全市对基础学科感兴趣的初高中生到奥校自愿参加培训,哪怕零基础也不会被拒之门外,力保将学科兴趣作为重要内驱力。
“锻造”
去年,著名数学家丘成桐曾公开表示,“我们要培养的不是竞赛人才。这些从初中培养起来的青少年,未来将成为全国各地数学科学的领军人才,投身基础研究。”他认为,锻造国家“基础学科生力军”才是人才梯度选拔的归宿。

既如此,抛开升学影响,应如何看待学科竞赛?
——“它不再是‘记忆力联赛’。”时雨晨2012年代表安徽打国决时,生物学竞赛分析类题型很少,佼佼者多半是擅长超前学习的孩子,并不一定具备相关领域发展的潜质,所以当时生竞被戏称为“记忆力联赛”。不过近几年,她发现竞赛风格随国家人才需求在变:适度淡化对基础知识点的考察、引入最新文献、提升图表解析和情景分析比重……更加注重逻辑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它能不断拓展我对学科的认知,强化用跨学科视角看问题的能力。”当记者在扬州遇到刚升高二的罗砚舟时,这名生竞生满眼亮晶晶地表示,为了掌握与生物化学原理有关的竞赛内容,他又专门去“啃”学校还没教过的有机化学,再从化学角度理解生物现象。
——“它极大激发了人的探求欲。”范泽瑞母亲细数儿子从小一碰电脑就停不下来的“黑历史”时,脸上既流露出骄傲,也写满了不可思议,“他能大半夜扒着电脑不睡觉琢磨不懂的东西,气得我把网线断过一个月。”
——“它是‘试金石’,能看出一个人到底有多自律、能否坐住‘冷板凳’。”乔滕霄父亲回忆儿子备战竞赛那三年,几乎处于“脱产”状态,常常背着包去自习室。一周六天、每天十小时以上的投入量,很难有人一直盯着,必须靠自律。
诚然,竞赛也面临升学以外的另一问题:竞赛生心理问题。
即使竞赛生越来越多,但在高考考生面前依旧是“大海里的一汪水”。今年江苏51.2万人报名高考,而9月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江苏赛区初赛,报名人数仅仅过万,还是混龄。但对这些初赛选手来说,省队选拔比例却不到0.23%。“虽然竞赛圈的孩子之间会有接触、家长也交流,不过具体到每个人,都是相对孤独地前行。”庄楚越父亲说。
范泽瑞母亲感同身受,她辅导不了竞赛,也不希望儿子给自己太大压力。
乔滕霄父亲谈及部分竞赛生系“脱产”时感慨:“好在滕霄比较单纯、乐观。”
记者发现,一旦孩子选择学科竞赛这条路,抛下的文化课还能重拾,但勇毅前行、锻造科学品质的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却鲜有专业教师再去跟进。李曙也注意到这点,为此他组织起教练团队,让教练努力成为“坚韧的防线”。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范泽瑞、秦嘉屹、罗砚舟、乔滕霄均为化名)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李睿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