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近日,全国各高校“学生最美笔记”火了。“学霸笔记”长啥样?是工科生的公式推导旁,用不同颜色笔标清的“易错步骤”?是文科生的文学史笔记里,把朝代脉络串成的“趣味思维导图”?还是医学生的解剖图谱旁,随手记下的“快速记忆口诀”?其实学霸笔记从不是千篇一律的“工整抄录”,而是藏着他们拆解知识、梳理逻辑的巧思,它们不再是简单的课堂记录,而是青春里最扎实、最鲜活的成长印记。

南京大学

这是南京大学医学院学生陈柯维的笔记。笔记按器官分节,如口腔、肝,每部分先概述,再细分结构、功能等,层次分明,便于梳理知识。绘制器官示意图,标注关键部位,直观呈现结构,辅助文字理解。笔记用不同颜色笔标注,像黄色标关键结构、粉色框重要概念,便于抓重点。在研究思路上,先整体介绍器官,再深入各结构细节,结合功能讲解,构建系统知识框架。从解剖结构到生理功能,逐步深入,利于全面掌握知识。还可以在笔记中添加临床案例,如口腔疾病、肝脏病症,加深对知识应用理解。

这是南大匡亚明学院一名学生的笔记。这份笔记内容系统且富有逻辑,涵盖了马尔可夫链的基本定义、性质、转移矩阵等核心概念,并结合图着色问题中的实际应用展开分析,体现出严谨的研究思路。笔记采用多种颜色、图形标注和英文注释辅助说明,重点突出,层次分明,能有效帮助理解复杂概念。笔记创作者借助费曼教学法录制教学视频,虽在排版上略显杂乱,但也反映出其通过讲解深化理解的主动学习方式。整体而言,该笔记不仅呈现了扎实的理论基础,也展现了将知识转化为教学材料的创新意识,具有较强的学术价值与展示潜力。
南京师范大学


这是南师大两位生命科学学院学生的笔记。当复杂的算法流程、精密的运行代码、专业的图表分析在笔记上呈现,知识以更为直观的方式,进入我们的脑海。


这是南师大两名学生的实验报告,作为实验室里的求真印记,侧重报告的规范性、严谨性、逻辑性。一份优秀的实验报告本身,就是科学与求真之美的结合。
浙江大学

浙大神经病学专业的康怡欣说,外科学的特性决定了图文结合的笔记模式,结合图注能够更好地理解解剖结构。笔记是一个从整理、提炼到内化的过程,掌握基础更有利于前沿内容的探索。

结合自己的思考、补充与总结,末尾标记复习时的注意要点,还有小插画时刻激励总结。“养成深度思考的习惯很重要,多提问、多挖掘,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可爱的小插画是一种激励,鼓励自己克服畏惧的心理,提高学习的动力。”浙江大学海洋工程与技术专业的戴耀扬说。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图文并茂、详细注释,引经据典、观点论述,将专业概念体系拆分成思维导图,以缤纷色彩区分不同层次内容。

公式推演、图表梳理,符号与方程相映,在复杂的物理世界中,揭示规律、追求真知。
厦门大学


将重点内容进行分类和归纳,并在其中加入图片,使笔记变得更易阅读。通过制作思维导图,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清晰地展现出来,有助于理解和记忆。
高校学生的“最美笔记”,从不是单一的工整字迹,而是藏着多元巧思的“知识容器”。工科生的草稿纸上,公式推导旁标着易错提醒;文科生的笔记本里,文史脉络被绘成趣味导图;医学生的图谱边,随手记下实用记忆口诀——不同专业的笔记各有特色,却都透着拆解知识、梳理逻辑的用心,把课堂重点转化成了易懂好记的“私人学习手册”。
这些笔记更像是学子治学态度的缩影:一笔一划是专注,图文搭配是智慧,色彩标注是对细节的较真。它们不仅成了校园里传递学习热情的载体,更打破了“学霸笔记=枯燥抄录”的刻板印象,让大家看到,优秀的记录从来不是简单复刻,而是用真心对待知识的证明,也让“认真学习”成为校园里看得见的正能量。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程晓琳 杨频萍 综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