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力中国调研行|10个“气墩墩”送绿色能源“走四方”
2025-09-21 14:07  来源:交汇点新闻  作者:姚政宇,张文婧  
1

在盐城滨海港畔,十座巍然矗立的巨型LNG储罐构成了一道独特的工业景观:这些白色巨人般的储罐与远处旋转的风力发电机、连绵的光伏矩阵交相辉映,勾勒出一幅现代能源产业的壮丽画卷……

这里,正是中国海油盐城“绿能港”——全国最大的液化天然气能源枢纽站。近日,“活力中国调研行”江苏主题采访团走进这一国家级能源基地,探寻这个超级工程背后的创新故事。

站在滨海港北区通用码头,海风轻拂,巴拿马籍液化天然气运输船“卡米拉”轮正停靠在中国海油盐城“绿能港”接卸码头。船上的液化天然气通过卸料臂汇入输送管道,经栈桥输送至储罐,最终将通过天然气管网和槽车,送往全国各地、各行各业乃至千家万户。这片昔日的荒芜滩涂,如今已成为国家能源战略的重要支点。

江苏滨海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姜枫介绍,作为中国海油在江苏布局的唯一LNG储备基地,盐城“绿能港”创造了多项令人瞩目的世界纪录:

全球最大的27万立方米LNG储罐建造完工、全球最大的27万立方米储罐群;项目总投资超百亿元,建有4座22万立方米和6座27万立方米LNG储罐,总罐容达250万立方米;每年可处理超过600万吨LNG,相当于85亿立方米气态天然气,足以满足江苏省28个月的民生用气需求。

“这些储罐的建设不仅体现了中国制造的强大实力,更彰显了我国在清洁能源领域的重大突破。”姜枫说。

在“绿能港”展厅内,最引人注目的是液化天然气的创新应用展示,工作人员现场演示了LNG的极低温特性:

借助零下162℃的LNG超低温冷能,一朵玫瑰花在10秒内被速冻;更令人惊奇的是,利用LNG冷能制作的冰淇淋,这让参观者赞叹不已。这些生动演示背后,是LNG冷能利用技术的重大创新。

“液化天然气在气化过程中会释放大量冷能,这些能量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回收利用,目前盐城‘绿能港’已配套建设了冷能交换中心、制冰厂、冷水养殖等项目,未来还将拓展到空气分离、低温粉碎、冷冻冷藏、发电等多个领域。”工作人员说。

姜枫告诉记者,盐城“绿能港”年处理600万吨LNG,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3764万吨、氮氧化物66.8万吨,对于推动长江经济带产业转型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这个数字意味着,项目每年可减少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相当于种植了约6亿棵树木,或者相当于减少了800多万辆汽车一年的排放量,项目的环保效益显著。”姜枫说。

除了显著的生态效益,项目还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2023年9月,盐城“绿能港”将2座22万立方米LNG储罐设立为保税储罐,正式开展LNG保税业务,当年实现保税进口53.32亿元;2025年上半年,项目利用保税储罐开启LNG转口贸易,实现保税进出口36.45亿元,进一步丰富了港口功能,助力地方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

作为集LNG接收、储存、外输、燃气发电、冷能利用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型绿色清洁能源供应场站,盐城“绿能港”的建设历程充满了技术创新和工程奇迹。

记者了解到,在建设过程中,工程团队克服了地质条件复杂、技术要求高等诸多挑战,特别是在储罐建设方面,项目团队研发了多项创新技术,确保了这些巨型储罐的安全稳定运行。

值得一提的是,该项目的国产化率达到了98.3%,这标志着我国在LNG储罐设计建造领域已经完全掌握了核心技术。从材料到工艺,从设计到施工,每一个环节都体现了中国制造的水平和实力,这种技术自主不仅降低了建设成本,更为后续的运营维护提供了有力保障。

盐城“绿能港”的成功建设和运营,不仅优化了国家能源结构,保护了生态环境,更探索出一条清洁能源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创新之路——它通过四通八达的管网脉络,将清洁能源输送到长三角地区的各个角落,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绿色动力。这个超级工程的建成投运,标志着我国在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方面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姚政宇 张文婧/文 陈俨/摄

标签:
责编:王建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