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重点实验室新增名单公示背后,什么值得关注?
2025-09-20 22:28  来源:交汇点新闻  作者:李睿哲  
1

9月18日,江苏高校重点实验室拟新增建设名单,向社会公示。根据公示,本次拟新增59个高校重点实验室,包括3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点、39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和17个省高校重点(建设)实验室。

3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点,分别是:中国药科大学的心血管病临床代谢组学实验室、南京林业大学的智慧林业实验室、江苏大学的高端海洋流体装备与智能技术实验室。

从国家与地方各级实验室体系建设,到国内创新力量格局的变化,在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当下,非常具有研究价值。

视觉中国

事实上,随着基础研究的成果在应用端正越来越多被看见,人们恍然察觉到:“我们所处的科技创新环境好像不一样了。”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早在几年前,国家层面就开始优化重点实验室定位、加紧重点实验室布局。因为实验室对技术进步而言,重要性不言而喻。

例如,钱学森任职过的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实验室(JPL)、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都是尖端技术研究、突破、落地的“策源地”。所以,从国内实验室体系建设到全国重点实验室布局,代表的都是时代的风向。

费米实验室 视觉中国

那么国内实验室体系建设,尤其作为“龙头”的全国重点实验室,究竟在朝什么何处发展?

首先需要明确,全国重点实验室,是国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统筹规划的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以支撑国家实验室体系为核心,聚焦国家安全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创新领域,承担公共科技供给和应急科技支撑职能。

其次,以下几个时间点发生的这些事值得留意:

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

2021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表示,国家将构建和强化以国家实验室、国家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2022年,科技部印发《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标准(试行)》并批准首批20家标杆实验室。

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分批推进实验室重组,强化新型举国体制下的科技力量整合。

截至今年,全国重点实验室已在重大装备、量子物理、人工智能等领域形成系统布局。

视觉中国

透过时间线不难看出,国家和地方推动实验室体系建设时,正越来越关注以下方面:

其一,聚焦关键问题,力扛创新担当。

中国教育新闻网2023年刊发的文章《厘清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的历史与实践逻辑》,开篇即指出: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重组全国重点实验室”。自此,“国家重点实验室”概念在政策文件中不再提及。2021年12月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明确要求,“建立健全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全国重点实验室为支撑的实验室体系”。

注意,提出“重组全国重点实验室”的会议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这与重组后的全国重点实验室更加专注对接国家战略需求和行业应用难题、注重产学研用的结合,不谋而合。

从9月18日公示的3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的名称——中国药科大学的心血管病临床代谢组学实验室、南京林业大学的智慧林业实验室、江苏大学的高端海洋流体装备与智能技术实验室也可看出,基础研究的落脚点,最终还是产业应用。

举个更直观形象的例子:经过重组,“旱作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名为“作物抗逆与高效生产全国重点实验室”,不仅研究方向更加贴近实际需求‌,而且更加关注学科交叉。

网络截屏

其二,抓住产业沿用各条赛道的龙头,依托龙头打“系统战”。

既然涉及产学研用,重点高校、科研院所、重点企业,都是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的依托。此次公示的59个高校重点实验室,就是以重点院校为根基。科研院所不必多说,那企业呢?企业贴近生产一线,很多高新技术企业每年投入大量经费用于生产研发,并且国家也提出,要强化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企业实验室应该同样不少吧?

的确。截至2023年的一份名单显示,依托中信科移动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潍柴动力有限公司等企业,分别组建有移动与无线移动通信全国重点实验室、高效灵活煤电及碳捕集利用封存全国重点实验室、认知智能全国重点实验室、内燃机与动力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

于是,整合产学研用各方力量,成为重点实验室重组乃至新增布局的重要一环。

视觉中国

其三,实验室体系构建时,各地对于通过重点实验室汇聚创新资源的重视度,日益提升。

例如南京,在此前25家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过程中,中国科学院工业人工智能研究院、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国家油气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创新中心南京分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也纷纷落地。有了科创载体,对于创新人才和创新资本的吸附能力自不必说,创新生态的层次感随之更强、内涵更为丰富。

这种创新发展的节奏,在上海、杭州、苏州、合肥、长沙等国内诸多城市都能见到。放眼当下,不可否认,实验室体系建设与社会民生的勾连,相较以往更为密切。

说完这些,再回到此次公示名单本身。当我们因为这份名单而骄傲、为科教大省创新发展倍感振奋之余,更需要从国内实验室体系建设、全国重点实验室布局的进程中,认识创新发展的规律和趋势,进而在大环境下发掘机遇。对于很多应用行业来说更是如此,每当创新力量的格局发生变化,竖起敏锐的神经都应成为下意识的条件反射。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李睿哲

标签:
责编:葛灵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