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大中小学生同上一堂思政大课后,他们这样说
2025-09-19 20:48  来源:交汇点新闻  作者:杨频萍,程晓琳  
1

9月15日至18日,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一堂由教育部、中央网信办、人民日报社、国家文物局联合主办的“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做光荣自豪中国人”思政大课面向全国大中小学生开讲。连日来,江苏全省广大师生通过云端共学、课堂研讨、课后分享等方式,在烽火岁月的回望中感悟精神力量,在今昔对比的思考中坚定使命担当,让伟大抗战精神在江淮大地上激荡起澎湃的青春回响。

“在‘九一八’这个镌刻民族记忆的特殊节点,这堂思政大课不仅是一次覆盖全学段的历史回望,更是一场贯通成长的精神接力。”南京大学马克思学院党委书记时昱感慨。“课程梳理的抗战脉络,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民族精神密码’的理解。”集中观看思政课后,该院硕士生樊潇鹦在笔记本上写满感悟。她表示:“这堂课把历史细节和精神内涵融为一体,比如先辈们‘百折不挠的必胜信念’,不再是书本上的句子,而是可感可知的力量。接下来我要把这种感悟融入研究里,让更多人读懂抗战精神的现实意义,践行‘强国有我’的承诺。”

对青年而言,观看思政大课不仅是重温一段烽火岁月,更是一次初心与使命的深刻叩问。9月18日当天,来自辽宁沈阳的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生杨玺冬,在直播课中听到家乡的抗战历史时,眼眶悄悄红了。“思政课里说‘落后就要挨打’,这对我来说不是口号。小时候家人常讲沈阳城里的抗战故事,今天课程中的历史画面与那些讲述重合了。”他说:“‘落后就要挨打’的现实刻骨铭心,先烈们用生命铸就的民族之魂,永远是我们血脉中的责任与担当。”

南京理工大学学生刘羽清最深的感触,是历史与现实的紧密联结。“这堂课让我对抗战史有了超越课本的理解,伟大抗战精神不是陈列的历史,而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力量。”先辈们的热血丰碑,让青年一代充满敬畏,“我们要守护好这份精神财富,将其转化为学习的动力,成长为能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的人。”刘羽清说。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朱蓉蓉感慨,作为思政课教师,更要把这份厚重的历史记忆融入课堂,引导青年学生在精神传承中厚植家国情怀,书写奋发有为的青春篇章。“今后的思政课要让学生们像这堂大课一样,从历史中看到‘人’、看到‘精神’,让家国情怀真正扎根于心。”

中国矿业大学青年思政课教师闫晨,与学生们一同认真观看了这堂课。“伟大抗战精神是民族的精神坐标,它告诉我们,唯有在困境中挺立、在牺牲中坚守,才能赢得尊严与未来。”课后和学生的讨论,让她更明确了教学方向:“我不仅要讲述抗战历史,更要引导青年在精神传承中找到行动路径,鼓励他们将青春奋斗汇入民族复兴的洪流,努力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作为未来的医者,我们的‘战场’或许没有硝烟,但同样充满挑战。”江苏医药职业学院学生何轩宇观看思政大课后倍感振奋。他所在的学校肇始于1941年新四军军部在盐城创办的华中卫生学校,红色基因早已深植办学传统。这让他对“责任”二字有更深刻的理解,“我要接过先辈手中的接力棒,做新时代‘不畏难、敢担当’的医者,让抗战精神在白衣执甲的坚守中延续新的荣光。”何轩宇说。

思政课上,赵一曼的绝笔信、新安旅行团的少年足迹、地道战中的军民同心等英雄故事,深深吸引着南京市游府西街小学学生冒多砳。“‘和平’不是两个普通的字,是千百万的人用命换来的!”她攥着笔,一笔一划写下了对历史细节的深刻感悟:“赵一曼阿姨给宁儿写信时,肯定很舍不得吧?但她还是选择保护国家。我现在要好好读书,以后也要像她一样,做能保护国家的人。”

淮安市新安小学的少先队员贺予辰,在看完思政课里“新安旅行团”的故事后,指尖摩挲着胸前的红领巾,突然觉得它“变重了”。作为新安旅行团的母校,新安小学将思政大课与主题班会结合,让红色精神持续传递。“我们学校的前辈们,小时候就背着书包去宣传抗日,他们真勇敢!”深受鼓舞的他也立下誓言:“我也要学他们‘人小志气大’,每天多学一点知识,长大做新时代的小好汉,为祖国出力!”

一堂思政大课,串起了历史记忆与青春志向。伟大抗战精神从厚重的历史走进现实,化为了师生们看得见、摸得着的行动方向。正如课中所强调的“薪火相传”,这份精神正在江苏的校园里绵延传递,在一代又一代青少年的心中茁壮成长、赓续不息。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杨频萍 程晓琳

标签:
责编:葛灵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