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韵江苏 风雅德比 | 镇江VS无锡:江河融太湖 诗书润江南
2025-09-19 13:53  来源:交汇点新闻  作者:魏琳  
1

本周末,“苏超”第12轮比赛风云再起,镇江队将在主场迎战无锡队。

当“江河交汇的铁血之城”与“太湖明珠的温婉之都”在“苏超”赛场相遇,不仅是绿茵场上的竞技较量,更是一场跨越千年的诗词对话。

山水寄情

王湾泊舟北固山下,只见青山叠翠、江波浩渺,北固山如青螺浮浪,见证 “江河交汇”的千年沧桑,写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千古佳篇,尽展镇江的山水灵秀与吞吐江河的从容。

图片
北固山

辛弃疾登京口北固亭,笔锋陡然豪迈:“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年逾六旬的词人凭栏望江山破碎,后续“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咏叹,将镇江控扼东南、屏障江淮的铁血风骨刻入诗史。

米芾晚年游历镇江,镇江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美丽的风景,深得米芾欢心,让他最终选择在此安度晚年。他登临望海楼后赋诗:“云间铁瓮近青天,缥缈飞楼百尺连。三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樽前。”望海楼面临大江、高峻雄奇,“铁瓮城”巍峨沧桑,颇具雄奇之概,情景交融间,尽显“天下第一江山”的气派。

图片

惠山起伏连绵,树木葱郁,泉水叮咚,格外秀丽,让游历过众多名山大川的苏轼也连连感慨:“踏遍江南南岸山,逢山未免更留连。”他沿惠山拾级而上,这里石径蜿蜒,有如龙脊;登高远眺,只见松涛奔涌,湖水潋滟,勾起无限遐想。

太湖浩瀚如海,辽阔壮美,自古也是文人墨客访古探幽的好去处。文徵明来此游历,凝望纵横交错的岛屿,遍布在明亮如镜的湖水中,心中涌出无限的遐思,以“岛屿纵横一镜中,湿银盘紫浸芙蓉。谁能胸贮三万顷,我欲身游七十峰”的诗句,感叹太湖山水之壮阔,抒发旷达飘逸的人生心境。

太湖风光

无锡古运河流淌千年,在桨声帆影里轻轻荡漾。诗人杨万里在《舟中雨望》中写道:“船窗深闲懒看书,独倚船门捻白须。雨共长河织青锦,金钱晕上滴真珠。”雨中的江南运河,既有雨共长河的磅礴气势,又不失可爱温柔。

古迹寻韵

西津渡古街的石板路,承载着“江南第一渡”的古韵,仿佛能听见张祜笔下“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的夜泊轻吟。落潮的夜江沉浸在斜月的光照中,烟笼寒水,星光闪烁,构成了镇江最动人的夜景注脚。

西津渡

芙蓉楼因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的诗句而声名远扬,寒雨、连江、楚山,勾勒出江楼送别时的清冷意境,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在此凭栏远眺,续写离别的诗篇。

多景楼依山而建,背靠北固山,面朝长江,登楼远眺,山、水、城、桥尽收眼底。陈亮在《念奴娇・登多景楼》中写道:“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精准道出镇江控扼江河的战略地位,楼内留存的历代题咏,皆是古城兴衰的见证。

图片
北固山上的北固楼和多景楼 摄影:石小刚

惠山寺至今已有一千五百余年历史,晚唐诗人皮日休在此写下《惠山听松庵》:“千叶莲花旧有香,半山金刹照方塘。殿前日暮高风起,松子声声打石床。”如今古寺依旧钟声悠扬,香火不断,走在静谧的寺院内,怀古之思油然而生。

惠山寺的银杏

惠山古镇祠堂林立,汇集了 80 个姓氏、180 位历史名人,涵盖十大类共 22 种祠堂类型,其数量之多、密度之高、类别之全,为国内外罕见。范文正公祠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行书砖雕赫然醒目,满是浩然正气。

图片

碧山吟社藏于惠山东麓春申涧旁的林荫中,明代苏州状元吴宽在此留下《题碧山吟社图》:“赓倡愿随诸老后,结盟迟我赋归田。”这个民间诗社自成立以来便蜚声江南,前后延续达 500余年,见证着无锡诗风之盛、诗人之多。

人文铸魂

镇江的人文,是江涛淬炼的铁血与坚守,与辛弃疾的千古名作:“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的豪情一脉相承。这里不仅有英雄气概,更有深厚文脉:刘勰在此著《文心雕龙》,构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巅峰;萧统编《文选》,为后世文学选本树立典范;沈括写《梦溪笔谈》,记录科技与生活的智慧;刘鹗述《老残游记》,描绘清末社会的百态……龚自珍在镇江云台山写下:“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也彰显着这座城市敢破敢立的精神。

无锡的人文,是湖月滋养的温婉与风骨。这里是吴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东林书院内“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楹联,如穿越百年的箴言,成为无数读书人砥砺心志的精神图腾。“耕读传家、诗书继世”的密码融入无锡肌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学术风骨,让崇文尚学、尊师重教的基因代代相传。这座江南名城既有经世致用的务实精神,推动近代民族工商业蓬勃兴起,又怀揣兼济天下的壮志豪情,在温婉中藏着坚韧的脊梁。

图片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魏琳

图片来源 无锡发布 镇江发布 无锡市文广旅游局 镇江文化旅游产业集团 镇江西津渡

标签:
责编:李顺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