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苏超”去读城|扬州宿迁“舌尖争锋”:精致VS豪放,你站哪边?
2025-09-19 13:52  来源:交汇点新闻  作者:张韦  
1

本周六,“苏超”扬州队将客场挑战宿迁队。而在球员登场之前,两座运河之城早已开启了一场关乎风味的“舌尖争锋”。同样因运河而兴,却因盐商文化与漕帮精神,走上了两条截然不同的美食之路,一边是精雕细琢的典雅韵味,一边是快意江湖的淳厚风情。究竟谁能更俘获食客的心?

盐商雅韵VS运河烟火

扬州:盐商文化孕育的精致“文人菜”

文思豆腐作为淮扬菜的名菜,其刀工精细如发丝,足以见得厨师功力;而扬州狮子头以肥瘦相间的五花肉为主要食材,制作时需先经细切粗斩、文火慢炖,才能达到肥嫩不腻、入口即化的口感。淮扬菜之所以能形成如此精致典雅的风格,与明清时期扬州作为漕运枢纽和两淮盐业中心的地位密不可分。当时,盐商巨贾云集,奢靡讲究之风盛行。“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正是彼时扬州餐饮文化的真实写照。这种对风味与技艺的极致追求,推动了淮扬菜系在刀工、火候与调味上的精益求精,从而塑造出“高雅、典范”的鲜明特质。

文思豆腐

宿迁:漕运要冲催生的融合“平民美食”

黄狗猪头肉、新袁羊肉、钱集老鹅......这些浸润着“烟火气”的宿迁美食,更多则源自市井码头。它们注重饱腹、口味浓郁,深受劳动阶层喜爱,不仅显现出“亲民、融合与朴实”的风格,也映照出宿迁作为大运河重要码头的历史角色。自隋唐以来,宿迁因漕运而兴,南来北往的船工、商旅在此停泊交易,形成了多元饮食文化的交汇地。至明清时期,运河漕运繁忙,宿迁成为“天下粮仓转运站”,各地饮食习惯在此碰撞融合,催生出一道道扎根民间的风味美食。

钱集老鹅

极致刀工VS豪迈炖工

扬州:以“刀工”著称,崇尚本味

淮扬菜向来以“刀工精细,刀法巧妙”著称。三套鸭需整鸭去骨后嵌套整鸡、乳鸽,外层皮肉完整无损,过程中要精准剔除三种禽类的骨骼且不破形。清代《扬州画舫录》中便有“烹饪之技,家庖最胜”的记载,凸显了当时家厨对技艺的极致追求。而袁枚在《随园食单》所强调“味要浓厚,不可油腻;味要清鲜,不可淡薄”。淮扬菜最突出的特点便是口味清鲜、浓淡适宜。以大煮干丝为例,其鸡汤的醇厚与干丝的细腻相得益彰,鲜虾仁和火腿丝的加入更是锦上添花;白袍虾仁以虾仁洁白如玉、口感鲜嫩滑爽闻名,是一道清新雅致、原汁原味的淮扬名菜。

三套鸭

宿迁:以“烧炖卤烩”见长,口味浓郁

宿迁菜以“烧、炖、卤、烩”等厚重实在的烹饪方式为主。因地处苏北,近齐鲁接徐海,其饮食风格融入了鲁菜的咸鲜浓厚与徐海菜的质朴醇香。当地名菜黄狗猪头肉,以老卤烧制,肉质酥烂而味透肌理;新袁羊肉则取本地湖滨散养之羊,经长时间炖煮,汤色乳白,肉香扑鼻。这些菜肴善用本地所产酱油、豆酱等调味,成菜色泽红亮,口味咸香浓郁,讲究饱腹与实在。其风味直接鲜明,正如宿迁民风淳朴豪爽,反映了漕运劳工、船夫商贾对饮食“实惠、解乏、耐饥”的实用需求,形成与扬州清淡雅食截然不同的风格。

黄狗猪头肉

极致鲜味VS扎实肉香

扬州:时令江鲜匠心至味

扬州地处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处,得天独厚的水域环境孕育了丰饶的江河湖鲜。一直以来,扬州餐桌上不乏时令江鲜,如刀鱼、鲥鱼、河豚、大闸蟹、鳝鱼、白鱼等。在食材基础上,扬州厨师发挥极致工艺,形成一批经典名菜:清炖蟹粉狮子头以猪肉蟹粉团制,清炖而成,肉嫩汤醇;拆烩鲢鱼头取肥大花鲢,其精髓在于“拆骨不碎形,烩制入味深”,肉质糯滑;软兜长鱼则取笔杆粗细的鲜活鳝鱼,急火快炒,软嫩鲜香。

蟹粉狮子头

宿迁:老卤肉香湖鲜主食

宿迁坐拥洪泽湖、骆马湖两大水域,发展出涵盖家畜家禽、湖鲜与杂粮的饮食特色。泗阳膘鸡‌采用猪前腿肉与山药分层蒸制,上层雪白如玉,下层玛瑙红润;瓦块鱼‌则选取骆马湖草鱼,切块油炸后与辣椒、花椒砂锅慢炖,麻辣鲜香,鱼肉外酥里嫩。‌‌同时,湖产还会与主食进行搭配,形成了鱼头饺子、杂鱼锅贴、洪泽湖鱼头豆腐等美食。

鱼头饺子

这场舌尖上的比拼,实则无分高下。扬州以极致工艺追求本味清鲜,彰显文人食趣;宿迁则以豪放炖烧成就浓郁扎实,饱含人间烟火。二者恰如饮食文化的双面:一者风雅,一者淳朴,皆是对生活的热爱与尊重。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张韦

图片来源 扬州发布 宿迁发布

标签:
责编:韩然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