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个全国科普月,苏州推出百项重点活动
端出科普盛宴 激发科学热情
“苏州对父亲的影响很深,他在自传中,把苏州比作幼年时代的保姆。”在9月13日举行的全国科普月苏州主场活动上,致敬高士其科普展拉开帷幕,分5个部分展出了“中国科普第一人”高士其的生平。中国科普研究所原研究员、高士其之子高志其特地来到现场,把父亲对科普事业的追求、把科学交给人民的故事说给观众听。

致敬高士其科普展,是全市科普活动的镜头之一。今年9月是首个全国科普月。苏州整合资源,排出100项重点活动,线上线下齐发力,让高质量的科普可感可及、深入人心。

苏州是状元之城、院士之城,也是创新名城,科技创新发展指数稳居全国第四、设区市第一。苏州市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杨帆表示,苏州坚持把科学普及放在和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全力推动科技资源科普化、科普工作社会化、科普人才专业化,统筹推动场馆基地建设、综合资源开发、活动品牌打造和队伍涵养培育,加快以“科普+”和“AI×”的方式改进科普方式方法,在传播科学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弘扬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讲好创新故事,厚积创新基础,培植创新文化。
科普阵地各有特色
来到思必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对话式人工智能科普展示馆,科技感扑面而来。行走其中,展示馆面积不大,可以体验的产品却很多,比如用语音让汽车导航,让电动车放歌,让数字人说方言。特别是AI教室,吸顶麦克风搭配摄像头,可以闻“声”而动,实现自然扩音,屏幕板书自动放大。
前不久,包括思必驰对话式人工智能科普展示馆在内,苏州共计14家场馆入选江苏省新质生产力科技馆,占入选总数的18%。
科普不是空中楼阁,要想让高大上的科技创新飞入寻常百姓家,离不开多元阵地。在苏州,300多个科普场馆散落全市,有的在社区,有的在学校,有的在企业,还有的在科研院所。所属载体不同,科普场馆的服务功能和运行模式也不一样。
走出科技企业科普展示馆,来到苏州大学放射医学与辐射防护国家重点实验室科普教育基地,又是另一番体验。
基地看上去不是很炫酷,却拥有其他场馆稀缺的资源——院士资源、教师资源、学生资源,还有设备和场地资源。利用这些,基地可以开发有意思的科普课程,做有意思的科普实验。该实验室综合办公室主任徐加英举例,仅科普课程就开发了16门,《粮食的奋斗史》《显微探秘》《原子内的“积木”世界》深受青少年好评,课程基本靠抢。
更多社会力量拿出资源强项,加入科普事业,让苏州诞生一批热门科普基地的同时,还出版了一系列科普读物。《信阳毛尖遇见苏州碧螺春》展示了苏信两地的茶文化,包括茶叶的历史、文化、种植品鉴等。《美食里的秘密——苏州青少年写给同龄人的书》从青少年视角解构了苏州美食,入选了2025年江苏书展。
科技赛事启迪智慧
科学素质提升的核心对象有五类,分别是青少年、农民、产业工人、老年人、领导干部与公务员。可以说,这五类人群,各有各的特征。这就意味着,做好科普工作,要满足不同群众的口味与需求。
青少年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主力军,也是科学教育的基础群体。怀揣着“从娃娃抓起”的工作思路,苏州针对小学、初中、高中阶段学生的特点,设计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通过系统性的培养,帮助他们建立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在此过程中,青少年科技赛事是苏州打出的一张“王牌”。今年7月,苏州未来科学家英才荟系列活动集中亮相,一共10项。细看之下,既有青少年机器人竞赛暨创意编程与智能设计大赛等传统项目,又有青少年科普剧比赛、青少年动植物标本创意制作竞赛等新增项目。
“3个新增项目门槛稍低,就是想让更多青少年参与进来,动手又动脑。”苏州市科协科普事业发展中心主任陈军辉表示,这次比赛,不少项目还融入AI元素,做到与时俱进。
各种各样的科技赛事,不仅激发了青少年创新创造活力,提升了科学素质,还成为培养具有科学家潜质青少年队伍的有力抓手。近几年,苏州青少年在各类国赛、省赛中斩获13个一等奖、19个二等奖、14个三等奖,1人获第39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最高奖“中国科协主席奖”。广阔舞台上,这些了不起的青少年,也是苏州科普工作走在前的最好见证。
对于学业繁忙的高中生,苏州定制未来科学家培养“薪火计划”,围绕生物、化学等5个学科,从科研院所遴选导师,每个导师结对5名学生。两年周期内,导师会带学生做实验、做课题,帮学生挖掘培养科学爱好。自2023年实施以来,该项目导师库已扩展至20人。
创新传播讲好故事
苏州自古崇文重教、人才辈出。数据显示,历史上,苏州累计走出51位状元,成就了“状元之乡”的美誉。现如今,苏州拥有105名两院院士,数量位居全国地级市前列,又收获了“院士之城”的头衔。这些宝贵的人才资源,正是苏州做好新时代科普工作的珍贵素材。
利用“院士之城”的独特优势,苏州联动各板块,开发建设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目前,常熟院士馆、程开甲故居、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吴健雄陈列馆3家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获评省级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
为让院士精神、科学家精神走进千家万户,苏州还千方百计讲好院士故事、讲好科学家故事。一方面,苏州创排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另一方面,苏州创新传播手段。通过内容与形式“两条腿走路”,苏州把院士和科学家的所作所为讲得通俗易懂、生动有趣。
《壮丽的云》是中国首部科技题材芭蕾舞剧,由苏州芭蕾舞团制作。作品以“两弹一星”元勋的科研事迹为原型,讲述了王淦昌、程开甲、王皓云、陈立人等科学家隐姓埋名、突破极限研制原子弹的故事。其中,王淦昌、程开甲正是苏州籍。该剧2022年在苏州首演,此后展演于北京、上海等地,甚至走出国门。借助这部剧,海内外观众从艺术中了解苏州故事,了解中国故事。
向着共同的目标,各板块也有各自的打法。比如,太仓与科普网红自媒体“科学火箭叔”合作,创作了《太仓女儿吴健雄先生的科创绮梦》《郑和下西洋到底带回了什么》两条视频,带动抖音粉丝突破5万人。吴江与中国科学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合作,设立“杨嘉墀长三角教育基金”,结对培养青年科技教师,入选了江苏省科协“宣传文化传播计划”。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徐瑞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