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新江苏出品影片纪录!《南京照相馆》票房位列今年暑期档榜首
2025-09-19 07:20  来源:交汇点新闻  作者:冯海青  
1

截至9月17日,8419万人次观众走进全国各地的影院,观看影片《南京照相馆》。这部由中影(无锡)电影制片有限公司等出品的影片,成为近年来观影人次最多的抗战题材影片。今年电影暑期档,《南京照相馆》位列票房榜首,刷新了江苏出品影片的纪录。

以南京大屠杀为背景推出的影片数十年来观众并不陌生,何以在今夏,那么多观众为80多年前南京“吉祥照相馆”里一群小人物的命运洒下泪水,走出影院后仍不断回味?

一部“赶”出来的好电影

2月开机,4月杀青,6月12日通过国家电影局审查,7月11日取得公映许可证,7月19日启动点映……在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推出的《南京照相馆》,某种程度上有点“赶”。

尽管宣传周期紧凑,《南京照相馆》却迅速带火了电影暑期档。南京、苏州、无锡,上海、北京、广州……全国的观众纷纷走进影院,走近“南京照相馆”。7月25日公映开始后连续10天单日票房破亿元,这在暑期档影片里是十分亮眼的市场反响。与此同时,豆瓣给出8.7分的高分,微博话题#南京照相馆#冲上热搜。

从题材和故事看,《南京照相馆》创作灵感来源于真实存在的“京字第一号”证据——华东照相馆学徒罗瑾冒死冲印并保存的南京大屠杀期间的日军暴行照片,同学吴旋随后接力守护,最终使这本相册成为审判日本战犯谷寿夫的关键证据。这个影像“血证”的故事,早在上世纪80年代南京电影制片厂就参与拍出影片《屠城血证》,之后又诞生了多部同类题材影片,同样的背景或故事,《南京照相馆》的讲述有何不同?

“在翻阅历史材料的过程中,我们感受到那一代人身上有一种比生命更重的信念。”导演申奥说,“太多有信念的普通人从未被教科书记载,《南京照相馆》想要讲述的,正是这些普通人的抗争,他们在战争背景下绽放的人性微光。”

历史的细节从来都是具体而丰富的。聚焦国殇中的普通人,摄影机对准的全是大历史中的小人物,邮差、警察、小演员、照相馆老板、翻译……“他们不是超人,只是如你我一般的普通人。”南京影迷苏苏在观影后感慨道。

在一直关注大陆电影市场的中国台湾著名影评人焦雄屏眼中,《南京照相馆》是“暑期最大的黑马”。她认为,这部作品不像多年前的《南京!南京!》或《南京1937》正面描述南京大屠杀始末,它是根据抢救历史的真故事改编,以小人物的视角观照历史。

9月9日,当银幕上最后一张泛黄的照片缓缓定格,莫斯科多家影院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随着《南京照相馆》在东南亚、北美、大洋洲、欧洲等地陆续上映,这段历史再次进入全球视野。“这部电影不仅记录了一段沉重历史,更彰显出人性的坚韧与光辉。”莫斯科观众亚历山大说。中国驻美国大使谢锋在参加该片北美首映礼时表示,《南京照相馆》以历史真相的厚重分量、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引发强烈情感共鸣,时刻提醒我们战争的残酷、和平的宝贵。

回首影片出品全过程,尽管制作周期紧张,但创作从未有丝毫马虎。编剧张珂透露,团队投入3年时间钻研史料,累计阅读近千万字文献与大量亲历者口述记录。其中一本盖有“不许可”印章的日军宣传相册,尤其令团队印象深刻。依据这些珍贵图像,剧组细致搭建场景,将战火中的南京真实呈现在观众面前。《光影山河——电影与抗战》作者之一、南京艺术学院教授秦翼认为,既尊重历史真实,又充满艺术感染力,这正是历史题材电影最珍贵的品质。

影片打动观众之处还在于表达的克制。导演没有将镜头直接对准施暴场面,也没有直接展示血腥场景,打破了抗战题材“越惨烈越深刻”的创作惯性,证明历史记忆的传承可以不用依靠创伤反复刺激。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南京大学教授张红军直言,“这部电影以沉静而自信的姿态直面历史创伤,悄然唤醒深植于民族记忆中的集体认同。”

好政策好服务助推苏产电影发力

江苏电影底蕴深厚,南京电影制片厂与南京电影机械厂曾见证中国电影产业和电影工业的辉煌历程。上个世纪,《一路顺风》《屠城血证》《豆蔻年华》《草房子》等一批优秀作品相继问世。江苏人爱看电影,本地市场一直是全国电影票房的“压舱石”。不过,苏产电影多年来受限于相对薄弱的创作力量,本土电影产业发展一直有待提升。

电影是现代艺术形式,打造一部精品力作离不开体系化的政策支撑。《南京照相馆》的热映背后,是近年来江苏电影主管部门从政策到服务打出的一套精准高效“组合拳”。

2021年,江苏率先在全国推出“精品创作攀登计划”,重点扶持一批既聚焦国家重大主题、又彰显江苏特色的电影作品,全面激活创作源头活水,吸引了《澎湖海战》《1840》《郑和下西洋》《狂爆》等多部国家重点影片相继落户江苏。

这份诚意体现在真金白银上——国家级重点影片最高可获2000万元扶持,省级重点项目扶持额度达1500万元。除了省级层面,江苏各设区市同样力度空前。无锡市于今年4月出台新政,对列入国家、省级重点电影项目的无锡出品影片,最高资助分别可达2000万元和750万元。

这份诚意还体现在服务细节上,《南京照相馆》仅用两个月拍摄完成。对于南京城墙部分场景的拍摄,南京电影协会秘书长周正记忆犹新。接到任务后,他们第一时间协调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对中华门段进行高精度扫描,使剧组得以按原规格复刻场景,全力保障拍摄顺利进行。

令《南京照相馆》导演申奥尤为感慨的是,上映前,江苏省电影局多次牵头组织专家审片团,包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原馆长马振犊、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周峰及多位文史专家,“智囊团提出十二条关键意见,为影片史实严谨性严格把关,让我们吃下了‘定心丸’。”

票房表现也被纳入激励体系——江苏出品影片票房突破1亿元可获300万元奖励,表现特别出色的最高可获500万元。

在影响电影市场至关重要的宣发环节上,《南京照相馆》线上线下联动宣发尤为热烈。在南京江宁万达广场店,一座精心搭建的微缩版“南京照相馆”复原了电影经典场景;幸福蓝海影城多家门店向观众赠送“二月兰”压花标本,传递“不忘历史,珍爱和平”的理念。

凭借持续优化的电影产业生态,如今,江苏吸引了中影等越来越多的影业头部企业与优秀创作团队入驻,他们与江苏本土题材、场景深度融合,正逐步形成一个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电影创作共同体,连续打造出《封神第一部》《守岛人》《天工苏作》等精品佳作。

省电影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南京照相馆》作为近年来行业难得的标杆之作,是江苏多年培育电影产业生态的重要成果,也展现出江苏推动电影高质量发展的决心和格局。

新创作者、新观众重塑主旋律电影

9月,新学期伊始,从江苏徐州到湖北天门,从辽宁沈阳到河北宣化,全国各地学校不约而同以《南京照相馆》为载体上了“开学第一课”。徐州市第三十八中学初三学生唐权耀观影后深受震撼,他主动查阅史料并写下观后感:“真相不应被时间掩埋,而应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记忆。”

当祖辈的黑白影像在社交媒体上被频繁晒出,当“大好河山,寸土不让”的台词在学校礼堂中久久回响,人们更加清晰地感受到中国主旋律电影的蜕变。江苏省电影家协会常务副主席郭晓伟分析说,以申奥、饺子等为代表的中国新锐导演,不再沉迷于宏大叙事,而是更关注观众的情感需求。如今的观众拒绝说教,他们渴望看到真实的人性,希望在沉浸中寻求共鸣,“这意味着创作者必须彻底告别‘概念灌输’的旧模式,以极致真诚和深刻共情,打造与新观众平等对话的作品。”

8月28日晚,第20届中国长春电影节闭幕式上,《南京照相馆》斩获“金鹿奖”最佳影片奖、最佳导演奖、最佳编剧奖3项大奖。在电影节期间举办的第八届中国电影新力量论坛上,《南京照相馆》编剧许渌洋认为,历史题材不应沦为“时间的琥珀”,要与现实对话,为历史记忆赋予当代意义。

《南京照相馆》用最朴素的老照片,搭建起一座连接过去与现在的记忆之桥,触发不同时代观众对家族记忆的深层共鸣——

战火来临前,吉祥照相馆曾定格无数普通人的“高光时刻”:新婚夫妇羞涩的笑靥、儿孙绕膝的耄耋寿星、眼神坚毅的军人、白衣执甲的护士、意气风发的少年……这些承载时光印记的照片,在影院外掀起一场全民追寻家族根脉的热潮。有市民走进档案馆查找祖辈踪迹,有父母翻出尘封相册,向孩子讲述泛黄照片背后的故事。个人记忆、家族历史与民族命运在这一刻奇妙交织,形成强烈的情感磁场。

8月15日,约翰·拉贝的孙子托马斯·拉贝在观看《南京照相馆》后,前往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参观。他在“京字第一号”证据相册前久久伫立,并在影评中写道:“和平不是被给予的,它必须被捍卫——通过记忆,通过共情。这是一部有力的历史电影,它提醒世界:我们不应忘记、不能忘记,更不敢忘记。”

影院里,观众群体覆盖老、中、青三代,不少家庭选择集体观影。南通市如东喜润城万达影城经理黄峥嵘观察到,当银幕上重现1937年的烽火岁月,79岁的退役军人庄永安始终腰板挺直,却不时抬手擦拭眼角。老人动情地说:“历史不能忘。虽然脱下了军装,但军人的本色永远不会变。”

“《南京照相馆》是一堂跨越年龄的全民历史课。”江苏省文联主席章剑华表示,“抗战历史是老一辈切身的记忆,对很多年轻人而言却相对遥远。这部电影通过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多重对照,让更多人理解‘和平’的真正含义——它不是口号,不是抽象的概念,这样的作品能增强人民的精神凝聚力,展现出艺术作品不可或缺的时代能量。”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冯海青 周娴

标签:
责编:陆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