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实施产改企业超万家,覆盖产业工人732万人
2025-09-18 17:52  来源:交汇点新闻  作者:倪敏  
1

【编者按】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江苏作为实体经济大省和产业工人集聚大省,深化产改是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近年来,省总工会发挥牵头抓总作用,推动产改由试点探索迈向全面展开,持续深化首创或领先经验,为全国产改输出江苏方案。9月18日,交汇点新闻开设《产改先锋 江苏答卷》新闻专栏,聚焦科技与产业创新融合、深层次改革与高水平开放、国家重大战略落实、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等主题,呈现江苏产改的生动实践。

一个“无人值守智能料斗系统”,让港口散货装车实现了全程自动化,节约了大量人力成本。这项“聪明”的技术来自生产一线,是由镇江港务集团门机司机唐义朝带领团队自主研发的。今年“五一”前夕,这位从传统产业普通学徒成长起来的江苏工匠,走上全国劳模领奖台,是江苏受表彰人员中最年轻的产业工人。

“我有今天的一点成绩,归根到底是产改给我们年轻人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唐义朝说。

作为产业工人集聚大省,江苏持续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产改),着力打造匹配新质生产力的新型劳动者大军。目前全省实施产改企业超万家,覆盖产业工人732万人,高技能人才增加65.1万人。

⭐成长有支撑:由“工”变“匠”

不久前,高邮市界首镇珏盛机械有限公司的董邦亮凭借压模、车工等四项技能,成为《扬州市高技能人才发展促进条例》实施后,公司首批技能等级与学历待遇“并轨”的受益者,不仅每月增收300元补贴,还晋升为班组长。

董邦亮是江苏从制度层面强化产业工人成长支撑的典型之一。

省总工会联合省委组织部等17家单位印发方案,明确到2035年培养200名左右大国工匠、1000名左右省级工匠、5000名左右市级工匠。省级层面已出台60多项产改政策,“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单列写入新修改的《江苏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办法》。

各级工会强化思想政治引领,开展“中国工人大思政课·江苏篇”“劳模工匠进校园、思政教师进企业”等活动。全省累计组织6479名劳模工匠和思政教师进入14903家学校和企业宣讲,线上线下受众超9300万人次。

素质是立身之基,技能是立业之本。江苏加强产教融合平台建设,27个国家级和26个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覆盖13个设区市,培养学徒超10万人。依托工匠学院开展人才培训,每年组织竞赛超600项,近万人通过竞赛晋升技能等级。连续9年开展“求学圆梦”行动,今年发放7500万元补贴,助力7.5万名农民工和一线职工提升学历与技能。

镇江落地全省首批数字技术人才“技能+职称”双认证政策,30人通过认证,既可享受政府补贴,也可直接认定职称,打通“技能+技术”双轨发展通道。江苏正推动更多工种竞赛纳入“一赛双证”,培育“双师”型人才。

⭐创新有舞台:活力奔涌

6月,苏州华兴源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员工熊星带领团队攻关的“高精度智能光学测量修复技术及装备的研发及产业化”项目,入选“2024年度江苏省职工十大科技创新成果”,他由此被推荐申报省五一劳动奖章,并成为江苏五一工匠培育对象。

作为苏州工业园区产改试点企业,该公司鼓励职工科技创新。熊星团队攻克精密制造测量难题,实现新型显示屏幕光学测量及修复,提高超低亮测量精度,填补国内技术空白。

江苏工会瞄准产改与新质生产力结合点,搭建平台激励职工创新。推动将群众性创新纳入地方和企业研发体系,鼓励奖创新成果与晋升、薪酬激励挂钩,扩大职工“三个十大”创新成果认定范围,广泛开展“五小”活动,构建技能竞赛与“五小”融合机制。完善职工科技创新成果库,促进成果转化推广。

各级工会扎实推进劳模创新工作室建设,组建创新工作室联盟,深化“劳模工匠助企行”。省劳模袁步华在助企行动中,帮助江苏格兰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攻克氟化工装置技术难题,实现单台产能提高10倍、维修周期延长至2年以上、年节电超亿度。

目前,江苏共有各级各类劳模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1万家,其中全国示范性工作室14家、省级175家。截至2025年6月,组织1.2万人次劳模工匠开展助企行活动5200多次,解决技术问题1.1万个,帮助超11万人次职工提升技能水平。

⭐奋斗有温度:价值回响

近日,江苏美申美克精密机械有限公司操作工张庚获评六级“工人工程师”,每月津贴1000多元。“一线职工可评七个级别,最高月津贴1800元,我要冲刺七级!”他满怀憧憬地说。

此前,常州强力先端电子材料有限公司职工董书茂因工艺优化项目获得13.3万元创新奖励,2024年,他和团队创新实施项目为企业增效267万元。

职工广泛受益是产改根本目标。江苏健全“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体系,截至今年8月,评聘特级技师252名、首席技师26名;积极开展工资集体协商,2.08万家企业、200多万名职工签订技术创新专项集体合同,实现多劳者多得、技高者多得、创新者多得。

对照“新八级工”制度,南钢集团搭建操作师评聘体系,建立高技能人才津贴制度。“80后”炼钢工张红军开发转炉双联工艺,独创超低磷钢单渣法生产工艺,获评江苏首批首席技师,月津贴8000元,待遇比肩管理层,今年更荣获全国劳模称号。2001年入行,9年后,30岁的张红军破格获评高级技师,也曾一度触及职业“天花板”……其徒弟“95后”炼钢工范志远说:“产改政策为我们开拓了职业发展道路,现在只要想走,前面一直有路。”

产业工人经济地位持续提升,政治地位也不断提高。近三年,全省积极发展产业工人党员,解决国企党员空白班组2300多个,县级以上“三代表三委员”中产业工人人数明显增加,更多优秀代表为群体发声、参与决策。

苏州市总工会打通技术骨干与党员队伍双向转化通道,锻造“红色工匠”。江苏国望高科纤维有限公司特级技师张忠明被确定为党员发展对象,他说:“入党是我的梦想,今后创新钻研的动力更足了!”

江苏省总工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将聚焦“凝心铸魂、赋能成才、匠心奉献、暖心关爱、强基固本”五大行动,推动产改走向纵深,助力一流产业技术工人队伍建设,为发展新质生产力锻造更多“金刚钻”。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倪敏

通讯员 谢丹娜

标签:
责编:王建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