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照相馆》史料原稿再现!21年捐赠2152件史料的那位校友亲属回来了……
2025-09-18 17:50  来源:交汇点新闻  作者:葛灵丹  
1

9月17日下午,南京市第十三中学“烽火铸魂,薪火育人”系列讲座首场活动如期举行。该校校友亲属、美籍华人鲁照宁先生受邀主讲,十三中台城、红山新城两校区高一、高二全体学生通过主会场现场参与、分会场直播观看相结合的方式,共同聆听跨越山海的历史回响,感受代代相传的家国情怀。

据介绍,鲁照宁先生与南京十三中渊源深厚,其父亲鲁振国是南京十三中上世纪50年代校友。自2004年起,鲁照宁踏上收集日军暴行的实证之路,已经连续21年向中国各地抗战纪念馆捐赠近3000件(套)史料,电影《南京照相馆》中许多素材来自他搜集的史料原稿。

21载坚守路,历史守护者归“家”

今年,南京十三中将迎来建校70周年校庆,此次讲座也是学校“烽火铸魂,薪火育人”系列讲座中的校友讲座之一。见到青春飞扬的十三中学子,鲁照宁彷佛回到了自己少年时,父亲口中的母校十三中,常常经过玩耍的西家大塘,都是最美好的记忆。此次专程返乡,鲁先生不仅带来了对抗战历史的深刻解读,更承载着父辈对母校的感恩之情,为学校70周年校庆送上了饱含情感的 “特殊礼物”。

16岁那年,鲁照宁随父母赴美定居,大学毕业后一直供职于纽约电力公司。2000年,鲁照宁受张纯如《南京浩劫:二战中被遗忘的大屠杀》的影响,开始系统收集日军侵华证据。2004年,他首次向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捐赠后持续征集文物,2015年捐赠战时美军丝质作战地图等120件二战实物,2019年捐献含日军轰炸南京镜头的16卷电影胶片,2023年4月捐赠记载淞沪会战的《大美晚报》等98件(套)史料。据统计,从2004年起,他连续21年向纪念馆捐赠文物史料累计达2152件套(2660件),含国际社会最早报道南京大屠杀的原件;同时向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七次捐赠,提供中国空军抗战、杜立特突袭等相关史料。2024年,鲁照宁退休后持续进行史料搜集工作。

“为什么会走上搜集抗战史料之路?”鲁照宁告诉同学们,他的很多亲属曾亲历抗战的苦难与牺牲:二爷爷鲁葆寅在南京大屠杀中被日本兵杀害,名字刻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哭墙”上;小姑奶奶鲁美音是抗日女航空英烈,在执行任务时遭日机袭击牺牲,其事迹被镌刻于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英烈碑上……20多年来,鲁照宁在本职工作之余,投入大量精力,在海外“打捞”珍贵史料“带回家”捐赠。他的执着,源于血脉中的记忆。

互动传薪火,青春担当继使命

“2002年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那一刻,历史的沉重彻底击中我。”讲座中,鲁照宁先生以个人经历为切入点,深情讲述了自己的历史守护之路。自2004年起,他耗时21年奔波于美国旧书市场、档案馆等地,累计向纪念馆捐赠文物史料2152件套(2660件),涵盖书籍、报纸、地图等多种二战实物,其中不少为首次发现的珍贵资料。

“这些史料不是沉默的物件,而是历史的证人。”他从家族记忆延伸到家国苦难,让学生们从个体视角真切触摸到抗战岁月的艰辛与不屈。谈及2023年在国家公祭仪式上撞响和平大钟等经历,鲁先生眼中满是动容:“铭记历史从不是延续仇恨,而是要让和平的钟声永远回荡。”

“搜集史料时最大的困难是什么?”“青少年该如何传承历史记忆?”在互动环节,学生们的提问直击人心。鲁照宁先生耐心解答,鼓励大家“把历史记在心里,把责任扛在肩上,用知识武装自己,做和平的守护者”。

现场,赠书仪式温情满满,鲁先生向十三中赠予承载历史重量的书籍,南京市第十三中学党委书记、校长张翼飞代表学校回赠纪念品,见证着校缘传承与家国情怀的交融。

“鲁先生的坚守让我们懂得,历史记忆需要用行动去守护。”南京十三中德育处主任肖辉总结说,“在十三中建校70周年之际,十三中人正以实际行动践行‘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誓言,让红色基因在校园薪火相传。”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葛灵丹

通讯员 薛嘉泓

标签:
责编:李睿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