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订后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施行以来,进一步拧紧了党政机关带头过紧日子的制度螺栓。不少地方把紧日子过得井井有条,但也有一些“吐槽”之声不时出现。有人觉得过紧日子会让干事创业束手束脚;有人把“少作为”当成“真勤俭”,奉行“有多少钱办多大事”。这些想法是否站得住脚?我们不妨看看身边的故事。
泰州市推行公务租车“灵活拼车”,整合同一目的地、同时间的出行需求,去徐州、南京及外省的订单较之前减少15%,效率没降,开销先减。扬州市在文昌路沿线打造党政机关连片办公区,各单位共享食堂、停车位等资源,管理成本降了,办事更便捷。常州市率先建起“虚拟仓为主、实体仓为辅”的现代公物仓,截至今年8月,累计调拨资产724批次、6404件(套)次,节约财政资金超1.03亿元。这些实践,打破“少花钱=没效率”的误解,为《条例》写下生动注脚。
过紧日子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党员干部为人民服务的应有之义。回溯革命岁月,节用裕民的优良传统在江苏刻下深深印记。1943年春,以茅山为中心的苏南抗日根据地遭日伪顽夹击,形势严峻。中共苏皖区委下发《关于五六两个月财经工作的紧急决定》,号召干部“白天多做事,晚上少点灯”。苏南行政公署规定,党政机关干部每人只发一套棉衣,必须穿满两年,之后拆出棉花、旧布再次利用。苏皖区党委书记江渭清到茅山检查,地委按最高标准准备的“招待餐”,也不过一盘炒鸡蛋、一盘青菜。“少点灯”,体现在各个细节中。
“晚上少点灯”,靠的是“白天多干事”。这句口号,原是八路军一二九师因灯油短缺而提出,后来推广到全党全军。江苏党组织在执行时,从实际困难出发,因地制宜,干出实效。党政机关干部挤时间参加劳动,解决了部分粮、菜、柴问题,没给群众增加负担。句容县组织群众在茅山北麓修起茅山湖,群众亲切地叫它“新四军水库”;丹北地区在泡子滩开荒600多亩,当年就迎来丰收,群众给这片圩田取名“新生圩”……这些红色地名里,满是老百姓对共产党人节约干事的认可。
可见,过紧日子不是让党员干部“不点灯”,而是要想办法“更会点灯”;不是不花钱也不干活,而是用实干、巧干和苦干,把公务开支中该省的省下来,把民生支出里该花的花到位,从而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省钱与干事之间不是选择题,而是辩证题:少浪费、多干事,才能真成事、有钱花!
随着时代发展,过去短缺的灯油丰裕起来,但还会有新的“灯油”问题出现。在不断克服困难中实现新的发展,党员干部就必须继承优良传统、加强作风建设,把勤俭节约和真抓实干结合起来,永远葆有“白天多做事”的内在自觉。党和政府带头过紧日子,目的是让老百姓过好日子,这是我们党的宗旨和性质所决定的。不论我们国家发展到什么水平,不论人民生活改善到什么地步,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从当年八路军、新四军的节约口号,到如今《条例》的制度约束,节约与增效的精神内核一脉相承。过紧日子,紧的是铺张浪费的口子,松的是干事创业的手脚;“白天多做事”,做的是为民服务的实事,求的是推动发展的实效。一体把握“少点灯”和“多干事”的辩证关系,把思想认识外化为行动自觉,我们一定能把“紧日子”过成群众的“好日子”,过成高质量发展的“好光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