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速看!中国质量(南京)大会的“高光时刻”全在这里→
2025-09-17 21:58  来源:交汇点新闻  作者:洪叶,苑青青  
1

916日至17日,来自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约600名代表齐聚中国南京,共同出席中国质量(南京)大会,围绕“质量:赋能新质生产力”这一主题,深入探讨新形势下的热点质量话题和质量管理前沿内容,促进质量合作,加快质量变革,推动全球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个新倡议发布:质量促进企业做大做强

中国质量领域的最高荣誉——第五届中国质量奖在本届质量大会上正式颁发,江苏亨通光电股份有限公司等9家组织获得第五届中国质量奖,江苏上上电缆集团有限公司、中复神鹰碳纤维股份有限公司等78家组织和6名个人获得第五届中国质量奖提名奖。

“没有先进的制造技术与精益求精的匠心精神,不可能打造出客户满意的高质量产品。”亨通集团董事局主席崔根良直言,质量是设计出来的,更是制造出来的。正是凭借30多年对于质量管理的探索,亨通才形成如今“基于海洋通信互联的‘四全两面’质量管理模式”,并荣获中国质量奖。他表示,今后亨通将积极投身于国家战略,持续以匠心铸就中国质量、中国制造、中国品牌,把更高质量的中国产品和服务带到全球舞台。

质量是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和基本特征。本届大会以“质量:赋能新质生产力”为主题。新质生产力关键在质优,为充分发挥质量在促进企业做大做强、支撑产业建圈强链、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大会还发布了《南京质量倡议》,围绕五个方面提出倡议——

在推动质量变革,支撑融合创新方面,要深化质量强企、强链、强县,建立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质量技术创新体系,畅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和产业化落地通道。

在夯实质量基础,提升发展效能方面,要创新标准化运行和计量协同发展机制,围绕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促进质量要素自由流动、高效配置。

在强化质量创新,构建先进生态方面,要重构新型质量管理体系,服务中小企业质量可持续发展,推动数字创新,构建数字化、智能化质量管控模式。

在共享质量成果,增进民生福祉方面,要深入开展全民质量行动,优化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供给。

在弘扬质量文化,扩大开放合作方面,要促进质量交流互鉴和质量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

一批新项目签约:质量基础设施将更完善

质量基础设施是实现质量提升,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保障。大会期间,为江苏“量身定制”的专项活动——国际和国家级质量技术机构服务发展壮大新质生产力对接会举行。

“作为经济大省,我省质量基础设施建设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拥有国家和省级质检中心、产业计量测试中心196个,落户我省的国际和国家级标准化组织达88个,各类检验检测机构达4099家。”省市场监管局局长沈海斌介绍,质量链与产业链的融合绝非简单的要素叠加,需要在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需求导向牵引下互融互动,深入破解产业链中“测不了、测不全、测不准”的痛点问题,才能更好支撑产业、服务发展。

这场对接会,旨在引导更多优质质量技术资源与政府、企业、机构深度对接,在双向奔赴中实现互利共赢,为发展壮大新质生产力提供更加有力的质量支撑。对接会上,一批合作项目正式签约。例如,扬州市人民政府和方圆标志认证集团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双方将聚焦推动产业质量升级、促进绿色低碳转型、激发标准认证创新、加速内外贸一体化、打造区域质量基础设施等多个领域开展深入合作。江苏省计量科学研究院和德国莱茵TÜV正式签署欧盟计量器具认证公告机构认可实验室战略合作协议,面向企业提供本土化一站式检测与认证服务。

“合作协议的签署,是推动中国制造与欧盟标准深度融合的重要举措,标志着我院在检测认证、标准对接和国际合作迈出坚实的一步。”省计量科学院院长顾永华说,未来双方还将进一步深化合作,如:在标准和规则层面,深入交流国际法规和管理体系,引进国际先进的标准,积极推动中国标准走出去,打造更具国际影响力的计量认证体系。

一些新建议汇聚:质量管理需要不断创新

新质生产力浪潮中,质量管理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范式革命。如何通过更好更优的质量管理助力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与会者纷纷建言献策。

“质量管理正从传统的经验管理,转向现在以数据驱动、系统优化、智能决策为特征的数字化管理。”原国家质检总局工程师、研究员、国际质量科学院院士刘卓慧建议,质量工作者和企业管理者应当完成这四种转变,她特别提到,企业应当在关键工序安装传感器,用以实现质量数据的实时采集和上传,并构建起一个实时监测的质量管理网络。“总之,我们对质量管理的认识,要从‘合格率’的简单概念转变到‘用户体验’,建立全生命周期的质量管理体系,通过语音分析和情感识别去了解消费者对我们产品的感受并进行快速的响应改进。”

把好质量关,计量管理不可松懈。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杨平认为,计量创新和产业创新密不可分。当前,新一轮工业革命的特点是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它带来了无处不在的材料系统和海量的数据。“所以,我们要高度关注远未在现场的校准,通过无处不在的校准,让无处不在的测量更加精准,进一步支撑我们产业的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标准是质量管理的基础和依据。方圆标志认证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冀晓冬表示,通过高标准和高端认证一体化发展,能够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过程中发挥标准引领与质量支撑作用,有效促进创新、保障质优。“如果真的能把标准和认证融入到企业经营、高质量发展以及政府的统筹规划是不容易的,但一旦做到,效果就很好。”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洪叶 苑青青

标签:
责编:李嘉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