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16日起,《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灭菌乳》第1号修改单正式施行。新规明确规定,生产灭菌乳,只能以生乳为原料,不再允许使用复原乳;使用复原乳生产的乳品不得标注“纯牛(羊)奶”或“纯牛(羊)乳”,将作为调制乳管理。

“直接写‘灭菌乳’‘调制乳’不行吗”“能不能除了纯牛乳,其他都写饮料”“建议都用汉字,国标号容易混淆”……从网友的热烈讨论中不难看出,消费者如果不提前做功课学习相关知识,还真有点分不清市场上五花八门的牛奶产品。
要理解这个标准的修订,首先得弄清楚几个关键概念。简单来说,巴氏奶是经过巴氏低温杀菌的牛奶,保质期短,需冷藏;灭菌乳又称常温奶,经过超高温灭菌,可以在常温下保存半年以上,一般出现在普通货架上;而复原乳,是把生乳干燥制成乳粉,再加水还原成液体的牛奶,由于经过多次超高温处理,其营养成分损失较高。
以前,乳企之所以用复原乳生产常温奶,是因为复原乳杀菌更彻底,在存储、运输上更有优势。此外,保质期长意味着产品周期长,不用担心短期销量。随着产业升级,目前我国生乳产量已经处于世界前列,不再需要替代品。此次修改将复原乳“踢出”原料,既终结了复原乳混充纯牛奶的模糊操作,也倒逼一些企业提质升级。
站在消费者的角度,牛奶是牛奶,奶粉是奶粉,先制成粉再加水“复原”,显然不符合普通消费者对纯牛奶的定义。再加上牛奶的名称越来越多,巴氏奶、纯牛奶、高钙奶、低脂奶……这些名字让人眼花缭乱、难以选择。因此标准的修订,禁止常温奶里加复原乳,这样不管消费者是否仔细甄别标签,都不用担心“纯牛奶”不是真的“纯”,“鲜牛奶”不是真的“鲜”了。
从企业角度看,这也是市场演变的必然结果。奶业发展了,奶源增加了,生产工艺进步了,消费者对牛奶品质和口感的要求自然越来越高,乳企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胜出,就必然要拿出更优质的产品、更真诚的态度。把眼光放长远,多在奶源建设和冷链运输上下功夫,而不是和消费者玩“文字游戏”,这样的商家才能赢得更大市场。
一瓶牛奶的标准,折射的不只是食品安全与营养问题,更关乎行业诚信与消费者信任。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公众对食物消费的需求早已从“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健康”转变。相对应,不管液态奶、肉类还是蔬菜等食品类别,食品管理向着标准化精细化迈进,也是高品质生活的题中之义。
(孔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