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某知名网络人士吐槽一家知名餐饮企业引发舆论关注。而有关预制菜与消费者知情权的讨论,也让很多网友“选边站队”。
从目前媒体跟踪调查和网友跟帖讨论来看,其实,不管是预制菜还是知情权,消费者最终关心的还是那四个字——“食品安全”。需要注意的是,也有一种观点对包括涉事企业在内的餐饮业充满同情,认为现在做餐饮这行不容易,对企业要宽容些。估计在这场论战中,不少餐饮企业或者投资者都会有这样的感慨。
确实,现在做餐饮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最直观的就是,过去那些风光无限的大酒店,如今也不得不放下身段打折促销,有的把后厨搬到线上做外卖,有的甚至推个小车加入街头摆摊的行列,用几十元甚至十几元一份的打包菜品来吸引客流、增加营收。一些商家可能拼尽全力,也只能维持运转,“活下去”这三个字,渐渐成了不少餐饮人挂在嘴边的日常。

可就算日子再难,也得清楚一点:餐饮业的首要目标,从来不是只为了自身“活着”。老辈人常说,“做餐饮就是做良心活”,这话真是说到了点子上。不管市场如何变、经营有多难,守住良心才是这行的根本。换句话说,只有揣着良心做事,才能换来消费者的信任,才能真正“好好活着”。
这份能让商家“好好活着”的信任,其实就藏在消费者每一次进店的期待里。走进一家店,点上几道菜,我们潜意识里就已经揣着一份信任:相信这家店的食材是放心的,调料是安全的,后厨是干净的,端上桌的每一道食物,都不会给健康埋下隐患。这样的信任,不该被辜负,也不能被辜负。
要是把良心丢了,就算短期内撑住了,早晚也会“东窗事发”。一旦消费者的信任崩塌,商家就难逃被市场淘汰的命运。这些年,“丢了良心活不下去”的例子不算少:曾经红极一时的连锁品牌,因为一次食品安全问题,短短几天就从门庭若市变得冷冷清清;苦心经营十几年的老字号,因为一份不合格的检测报告,积攒多年的口碑瞬间化为乌有。这样的结局,没人会觉得惋惜,因为大家都明白:在餐饮这行里,没有什么比安全更重要,也没有什么比良心更珍贵。

为了守护“舌尖上的安全”,制度层面的保障一直在不断完善。就拿今年来说,“大动作”就有不少:7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全国食品安全内部知情人举报系统”正式上线运行,鼓励行业里的“内部人”站出来“吹哨”;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决定,这也是这部法律时隔4年再一次调整。一道道“防线”立起来,制度的笼子越扎越密,图的就是让大家拿起筷子时,能多一份踏实,少一份担心。
可话说回来,制度终究是“死”的,执行制度的人是“活”的。“牛栏关不住猫”,要是经营者心里没有对安全的敬畏,没有对良心的坚守,再严密的制度,也能被找到空子钻。比如,有的商家表面上遵守流程,背地里却在食材保质期上“动手脚”;有的后厨明面上打扫得一尘不染,犄角旮旯里却藏着不少脏乱差。这些藏在厨房里的“猫腻”,外人哪能完全摸清、及时发现?
说到底,制度是“他律”,是他人拿着尺子监督;良心才是“自律”,是自己放在心里的底线。只有当“自律”真正刻进每个从业者心里,真正把“食客吃得安全”当成自己的事、天大的事,食品安全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这句老话说了一年又一年,放在当下的餐饮行业里,依旧不过时。因为不管做菜的工艺怎么革新、店里的流程怎么调整,做餐饮的良心不能变。而这,才是餐饮业最朴素,也最坚实的生存之道。
瞭望评论员 水木(顾敏)
图片 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