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国家文物局发布消息,经石质文物保护、秦汉考古、古文字学和书法篆刻等多学科专业人员联合调查研究,认定“秦始皇遣使采药昆仑石刻”确为秦代石刻,系我国目前已知唯一存于原址且海拔最高的秦代刻石,定名为“尕日塘秦石刻”。今年6月起持续备受各界关注的“昆仑石刻”真伪之争终于迎来定论。给一块石头“验明正身”,意义究竟何在?
任何真知,都需要在质疑、释证、切磋、交锋中淬炼。过去,今人伪刻在石刻文物尤其是晚清碑拓市场中并不少见,因此当一块刻有秦代文字的刻石出现在青藏高原腹地时,难免引发争议。此次,利用高精度信息增强技术、矿物和金属元素分析等系统性科技手段为单块古代石刻“断代验真”,从刻石文字识别、赋存环境、本体特征、周边遗迹等方面综合求证,回应种种疑点,形成相对完整的证据链,从而为该石刻断代验真。这一过程本身,即是对不同学术观点的充分尊重。而在国家文物局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文物古迹司司长邓超特别向近期所有以严肃认真的学术态度撰文讨论的专家学者,以及关注研究进展、提供学术平台的媒体,表达诚挚感谢。这一举动,既体现了对学术争鸣的鼓励,也彰显出当代中国在文化遗产研究中开放与包容的学术态度。
辨明真伪,世人得以一探历史的广袤。长期以来,许多人习惯于“以文献为史”,倾向于从竹简帛书、正史典籍中寻找答案。然而,历史上诸多事件与实践活动,并未被文献系统记录。考古学的重大意义,恰恰在于以实物证据弥补文献之不足,或与之相互印证,或提出新的挑战。例如,史籍记载秦始皇东巡途中留下七篇刻石,这是否意味着除此之外再无其他秦代刻石?再者,尽管尕日塘秦刻石在章法上不如官方刻石庄严整饬,但应注意到秦代文字实践中存在“官定规范与民间书写并行”的现象。2200多年前,秦人车马西行,探求河源、寻访仙草,在边疆地区所刻非诏令性质的实用文书,书写时具有一定随意性,正反映出历史实践的丰富性与层次性。
青海玛多扎陵湖畔,这块沉睡了2200多年的石英砂岩刻石,成为“补史之缺”的重要物证,既印证了古人对“昆仑”孜孜以求的探寻,也体现“秦代中央权威+羌人地方知识”的合作模式。为之验明正身,也是在提醒我们:历史,从来不只存于汗青简帛之中,也镌刻在山河之间、熔铸于器物之上、流传于口耳之间,唯有保持开放与谦卑,在学术争锋中方能拓宽认知边界,让我们距离真实的历史更近一步。
(苏群超)